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TPCK框架下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

时间:2024-06-03

吕琛洁

摘 要:TPCK是在舒尔曼提出的PCK基础上整合教师的技术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而形成的一个新知识框架。以TPCK框架为基础,从信息时代外语教师所需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出发,探讨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PCK(学科教学知识);T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外语教师;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个民族的振兴有赖于教育,而教育的成功关键在教师。外语教学的质量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不可分。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集中在教学法、教材、测试及学习者研究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外语界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关注,国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日趋增多。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信息时代有必要从学科教学知识的新视角探讨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信息时代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针对当时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忽视学科知识的现象,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这一概念。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最适于可教性(germane to its teachibility)的一种形式,学科教学知识包括特定内容的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以及学生理解和误解的知识,它是最有效的形式,最有力的类比、图解、举例、讲解和演示,即在各学科中,如何使用:模拟、图解、举例、解释与示范等最佳的方式呈现特定主题中的观念。舒尔曼强调学科教学知识是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最明显的标志。随后,有关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逐渐兴起。

在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伊始,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还未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因此,很少有人把技术知识作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一个必要成分列出。2006年美国学者米什拉和科勒(Mishra, P.,& Koehler)在《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教师知识的一种全新框架》一文中指出,“技术作为一个知识系统,通过它自己的偏见和功效使一些技术比其他技术更适合在某些教育情境中使用”,提出将教师利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整合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新框架,并称之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它是学科知识、技术知识(计算机、因特网、数字视频等)和教学法知识(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方法等)三者之间动态整合的产物,是关于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高度综合的复杂知识。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和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这三个知识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三者之间简单的叠加。它们既彼此独立作用,又相互整合作用。成功的整合技术的教学实践要求持续性地创造、维持及重建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TPCK的习得有助于教师进行更有效的表达,特别是使用技术转换对学习者来说理解有障碍或对教师来说表达有障碍的特定话题。

(二)信息时代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我国目前对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和具体要求。戴曼纯、张希春通过调查认为,合格的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有过硬的英语基本功;懂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了解中西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能用多媒体等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紧跟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陈坚林教授指出:“计算机在外语教学上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其辅助的功能,计算机已经从辅助的角色逐渐地走向了教学的前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将逐步演变成计算机主导教学模式”。

根据Mishra和Koehler对TPCK框架的解释,良好的用技术教授语言的知识基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如何使用技术表征语言和文化概念的理解;二是从建构主义观点出发,用来提高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教学法;三是对学生的先验知识,特别是对二语习得理论、认知理论的理解;四是对多变的教学环境或情境所带来的文化、语言和价值观的冲突的理解;五是对当前和新兴技术如何应用于改进现有知识、维护原有知识和拓展新知识的理解。

因此,信息时代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应是外语学科内容知识、外语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以及技术知识的整合(TPCK)。

图1 模型中的5个向外扩展的椭圆代表构成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5种成分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向内的箭头表明5种知识不断交融,形成处于核心地位的整合技术的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并对其产生影响。而中心部分向外的箭头则说明随着5种知识的持续完善,个体的外语学科教学知识也在相应提升。

1.外语学科内容知识

外语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其他学科的教学是用给定的“工具”去学习新“内容”,而外语教师所教授的语言既是“工具”又是“内容”。“工具”与 “内容”的一体性使得外语学科内容知识成为外语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是外语教师从事教学的先决条件。外语学科知识是教师对外语学科基本知识、概念、理论方法等的综合理解,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运用技能、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学、测试评价和教材开发等众多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

2. 外语教学知识

外语教学既是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语言技能的过程。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普通教育学理论知识以及对外语教育理论的个人理解与实践。如: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灵活使用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和示范、举例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以及课外自主学习环境。教师能否形成符合教学实际需求、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是决定其能否成为一名优秀外语教师的关键。

3. 学习者的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其核心因素是“立足学生立场,实现转化”。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有关学习者的知识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体的知识构建,更关系到教师教学策略的设定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因此,教师要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学生的学习背景和需求,以此为根据及时调整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教学认知水平。

4. 情境知识

从一定程度上讲,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属于“触景生知”,无论是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教育学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特定的教学情境。外语学习情境的知识广义上是指有关社会、政治、文化和周围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狭义上是指学校、班级和课堂等实际教育情境知识。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学习者机械记忆背诵文本所提供的语言知识,而是外语教师创建与主题相关的交际情境,促使学生参与到情境中来,使“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交融,教学中的主体真正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教与学得到最大的发挥。

5. 技术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不断渗透,技术知识已经成为教师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更是引人关注。整合技术的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实际是外语教师理解、应用技术改善并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外语教师的技术知识应包括:具有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应用技术整合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能应用技术记录、反馈和评价;能应用技术促进交际、合作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时代外语教师TPCK的发展

吴一安认为构成优秀外语教师素质的4个维度是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发展观。因此,“新的培养模式要在正确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引导下,注重外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 并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促进教师学习发展的机制。

(一)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科教学知识水平

1.提升学科教学知识

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长期重复基础性的教学,如果不能加强学科知识基本功的训练,专业知识会停滞不前,出现语言石化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之下,教学要求的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对教师教学考核标准的提高都使大学英语教师面临职业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的水平才能契合职业发展的要求。教育学知识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中重要的成分之一,教育学知识的缺失会导致教师无法成功建构其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学知识使教师具备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案、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并有助于形成认识框架和为经验重新命名。根据自己的学科知识和关于怎样使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知识,外语教师会对要整合的技术做出决策。因此,外语教师对教学知识的不断重构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提升信息技术知识

相较于大多数传统教学技术的明确性、稳定性和功能透明性,信息技术则是多变、不稳定和不透明的。新技术扩展了外语课堂的视野,因特网、聊天工具、电子邮件、视频等数字技术已经改变了教师向学生介绍文化的方式。对于广大二语习得者来说母语学习者的语言环境是无法复制模拟的。而新技术不仅为学生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搭建文化桥梁的机会,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的研究,它将着眼点置于技术如何塑造外语教师以及如何辅助其更有效地呈现学科教学知识。

但相关调查报告发现,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与目前英语教学改革形势很不相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普遍缺乏系统理论知识;二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三是不熟悉网络信息资源和学习软件;四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足等等。所以,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 首先要使广大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能自觉主动地加强学习与实践, 不断提高自己认识、掌握并创新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言教学的能力。

(二)彰显主体意识,树立自主发展观

周燕在《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一文中指出绝大部分受访教师具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愿望。出国进修、脱产学习是最受教师青睐提升专业水准的途径,但因资源紧缺及条件限制,绝大多数教师无法获得这样的机会,另外仅仅依靠短短一年半载的进修学习根本不能满足外语教师长期乃至终身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于外语教师而言树立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反思以及群体协作促进自身发展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并且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发展途径。

外语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整合技术,并在适当的情境中加以运用,而不是为了运用而运用。通常,教师如果目睹并且理解技术如何促进将要呈现的内容,他们将技术整合到自己教学中的可能性就越高。而教师越积极反思,他们就越有可能直觉地进行技术整合并且使之与他们的教学信念保持一致。因此,外语教师的个人反思水平是促进其TPCK及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语

TPCK理论在为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提供了使用技术增强课堂的方法的同时,也使课堂更具文化和语言学意义。当运用TPCK概念作为一个研究框架时,它会加深对于外语教师认知的理解,以获得一个合理的将技术融入学科知识领域的方法,同时相应提高学生的二语习得能力。Mishra和Koehler就断言“没有一种技术解决方案能够适用于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或者每一种教学观”。因此,教师将技术与学科内容、教学法相整合的知识和能力是复杂难懂且具有多重维度的现象。Grosse的分析研究表明技术整合是世界语言教学法课程中最需要深入发展的5个领域之一。这也为我们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静.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视阈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9(6).

[2]辛广勤.论述大学英语教师在岗自我发展[J].国外外语教学,2006(3).

[3]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4).

[4]王玉萍.论外语教师PCK发展路径[J].外语界,2013(2).

[5]王琦.外语教师TPACK建构中的思辨思维教学[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6]张雁玲.校本教研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7(4).

[7]彭伟强,何家驹.外语教师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问题与对策[J].外语界,2007(2).

[8]杨翠萍,刘鸣放.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及其培养[J].外语界,2006(4).

[9]任友群,詹艺译.[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