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迎接黎明的到来

时间:2024-06-03

邢立达

2.3亿年前,三叠纪晚期的地球。缓慢漂移的陆地沿着赤道结合成了一个联合古陆。现在是干旱的中期,河里的蓄水也即将干涸,只有在河边才能找到茂盛的植被。远处传来叫声,一群巨大的扁肯氏兽正朝河边过来。这是一群长相恐怖却性情温和的大型似哺乳爬行动物的终结者,庞大而笨拙的个体足有1吨重。远处,一只年轻敏捷的腔骨龙,正在寻找其中的老弱病残者,一个不幸的大个子将最终成为这只小家伙的口中食。即使在干旱的季节,腔骨龙也能很好地存活下来,这些小型的肉食性动物,能够很好地用双腿站立,并保持平衡,它的骨骼纤巧,动作敏捷,已经完全适应了捕猎生活。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诸如腔骨龙一样的各种恐龙的后裔们将称霸这片联合古陆长达1.6亿多年。

有的学者认为,恐龙及现生爬行动物的共同祖先,是像蜥蜴一样的小型动物,名叫“杨氏鳄”,约30厘米长,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靠捕捉虫子为生,它们的后代明显分成两类,一类是继续吃虫子的真正的蜥蜴类,另一类是半水生的早期初龙类,而后者与恐龙有着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只需瞧上初龙一眼,就会发现它的外貌与鳄鱼像极了,主要差异是初龙的鼻孔靠近双眼,而鳄鱼的鼻孔位于头的最前端。初龙与鳄鱼一样是肉食动物,而它们的亲族也有演变成植食性动物的。无论是吃荤的还是吃素的,早期的初龙类动物,身上都长有骨甲,身后都拖着一条粗大有力的尾巴,它能在碧水潭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后来,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这些动物被迫移往陆地。不过,早期初龙类动物的身体条件尚不完善,还不太适应陆地生活,其大部分时间还是生活在水中,以免受到别的动物的惊扰。随着身体结构的完善,更加接近恐龙的动物出现了,这就是派克鳄及其亲族们。这是一类小型的初龙,约60~100厘米长,由更早的半水生动物进化而来,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长着一双较前肢稍微长些的后肢。晃眼一看,它像两条腿跑动的小恐龙。这种肉食动物,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还是用四肢行走,只在遇到危险或捕猎时,才用两条后肢快速奔跑。久而久之,派克鳄及其亲族们开始演变成了恐龙。

2.5亿年至2.03亿年前的三叠纪,延续了约5000万年。三叠纪晚期的地球,气候逐渐由干旱过渡为湿热,半热带的环境延伸至南北两极,陆地被松柏、苏铁、银杏和真蕨等植物所覆盖,早期的恐龙开始在各处活动。

一只始盗龙停在森林的边缘,用后肢的四个脚趾支撑起身体,这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恐龙之一,也是少数几种可以进行直立行走的爬行动物。它的体型相当小,身长只有90多厘米,还不到1米,体重也只有5~7千克。虽然它仍然像初龙老祖宗一样有5根趾头,但是其第5根趾头已经退化,变得非常小了,而且它子孙的趾头还会越来越少。它的手臂及腿部的骨骼薄且中空,站立时只需依靠它脚掌中间的3根脚趾即可支撑它的全部体重。始盗龙的上下颌上,后面的牙齿像带槽的牛排刀一样,与食肉恐龙相似;但是前面的牙齿却与其他的素食恐龙相似,这使得它既可以品尝鲜嫩的植物,也可以偶尔开开荤。

虽然2亿多年前的大陆还是初龙类的天下,恐龙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向日后统治全球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食子”的腔骨龙

在北美,人们曾发现过几十只腔骨龙被埋藏在一起,因此,腔骨龙也是人们认识得最清楚的恐龙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有的腔骨龙化石骨架的体腔位置,还发现有幼龙骨架。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腔骨龙会是一种残食幼仔的“邪恶”动物吗?在饥饿难耐的时候,连自己的子女也不放过,大口一张,将其吞进肚里?不过也有人认为,腔骨龙可能是卵胎生动物,即受精卵在母体内依靠卵内储藏的营养,供给胚胎发育,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将孵出的小宝宝产出体外。看来腔骨龙到底是不是“食子”,还需要找到更多的这类化石标本来印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