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教学因“悬念”而精彩

时间:2024-06-03

郭国燕

语文教学中所说的悬念就是教师运用简洁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表情、惟妙惟肖地讲述,将知识、技能集中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适时地“抛”给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一种方法。悬念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心理追踪,诱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以致欲罢不能,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并能吸引学生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

悬念看似平常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但平常中蕴含着智慧。悬念是教学中富有价值的独特的方法,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积极高效地学习,并感受语言的美。因此,巧设悬念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节成功课的重要标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悬念这一技巧,使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呢?

一、巧设悬念,精彩导入

精彩的导入,如演出之精彩序幕,能牢牢吸引观众。精彩的导入,像书之精美序言,能让读者去探索。精彩的导入也是课堂的“点睛之笔”,能引领学生进入精彩的语文课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是力于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设计。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若能巧妙设置悬念就能先声夺人,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所谓巧引课题,就是教师设置的悬念要巧妙引出教学的题目或题目相关的内容。设置引入课题的悬念,要能提携全篇,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管中窥豹,沿一点而知全貌;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形式,尽快使学生染上兴趣,进入情境,启动思维。我通常采用提问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悬念。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这个时候,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认真地读起来。就这样的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就这样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从而让学生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二、巧指核心,轻松学习

每当教师讲课到了关键的时候就会怕学生听不懂,在一个知识点里不断地重复。这样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对他们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每隔5-7分钟就有所松驰,容易疲劳,这时候可利用悬念,巧指核心。教师设置的悬念要直指教学的中心内容。它可以使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在教学的关键处,把教学的重点、知识的难点、学生的思路以及学生的兴趣需要、情趣都通过巧妙的悬念,有机地聚焦在一个点上,使它们聚合、撞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效率,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迈进。也可以在平淡处引出新奇,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可在“迷宫”里亮起指路的明灯,使学生在顿悟后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例如我在进行《草船借箭》的教学时,文中写道:周瑜说“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老师抓住“一样”、“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他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将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闪趣读下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识得了庐山真面目。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饶有法趣地边学边解谜,这样既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也轻松。

三、巧引结尾,无限联想

在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有利于学生保持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因受新的刺激而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之中,为接纳新的知识奠定基础。我们知道教材的内容一般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教材单元的教学重点、课文的编排顺序,都有一定的联系,内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可比性。因而,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前一篇课文结束的结论往往可以作为后一课的铺垫和准备。如果在一篇课文结束的时候,老师不仅仅满足于对本课的小结,而是找出本课与下一课知识的“交接点”,精心设计悬念,于平淡处起波澜,平坦中见突兀,就能把学生的心再次悬起来,使他们自觉产生解“谜”的需要。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环节,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被冻死在街头?”学生归纳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老师趁热打铁,“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又会是怎样的呢?”课文虽然结束,但是这个悬念却久久不能让他们的思绪平静下来,学生自然地展开对比和联想,懂得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别,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巧设悬念,除了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课堂教学环节得到很好的衔接外;我们还能通过设悬念让学生的主体情感和精神真正融入到学习中,从而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实践证明,巧设悬念教学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确实是一种不可缺且又值得推广的教学技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