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时间:2024-06-03

李俊发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育是基于学生幼年时期,数学的思维还较为薄弱的阶段,对学生的思维启蒙起到关键作用的一环,数学做为一门主流文化课必学的科目,应结合新课程的标准要求,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导入新时期能夠引发学生互动活跃性的数学内容,联系生活情境,短时间的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数学探究中,从学生感到熟悉的视角出发,避免学生在数学的复杂问题上积压困惑,造成对数学的不自信心理,数学与生活化的结合能够通俗易懂的阐明数学的真理,教师应借助学生经历过、有经验的生活情境,在轻松自主的空间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引言:生活化的导入,能够将数学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内容,学生快速的领悟数学的内涵,并在课堂上通过对生活化问题的回顾与思维迁移,获得数学的多重联想,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典型的生活化案例,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得学生在数学的求知过程中,轻松的化解重点难点,随着思维的发散,以生活已知条件启迪创造思维,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因此生活化的导入应契合学生的生活状态,结合不同学生的生活习惯与过往,为数学的教育填充乐趣,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使得数学课堂打破封闭的限制,富有新奇趣味。

一、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对生活现象进行描述

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应引导学生将数学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案例中,以数学的化解形式,解决生活中的难点,以此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反之可在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上,采取生活化干预的形式,串联生活问题,将数学的题意梳理清楚,激发学生的创新感想。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加减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如小明去超市买零食吃,买了一个3元钱的面包,2瓶3元钱的矿泉水,2袋6元钱的薯条,买完零食之后付给超市阿姨50元钱,阿姨找回给小明29元钱,那么小明这次去超市一共花了21元钱。通过这种买零食的讲述,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使学生迅速地掌握加减法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金钱的概念。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独自在面临问题时,可以使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独立解决,进而巩固已有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二、建立小学数学生活化学习模式

小学数学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串联性,如果能够将前期的知识夯实,后续在学习有关的问题时,学生就能够融会贯通,对数学的理解更加透彻,也可有效的避免学生在数学的计算与记忆中,学会后面的知识遗漏前期的基础,教师可利用生活化构建学习的模型,将数学中复杂的问题转移为简单的生活化辩证内容,教师首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参加学生们的日常校园活动,如跑步、跳远、踢毽子等,其中包含的速度、快慢、时间等均涉及数学问题,再有通过家访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通过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利用学生们日常能够接触到或比较熟悉的数学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们因此会感受到原来数学问题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例如,在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生活元素融入到课堂上,提高学生们的理解接受能力。比如可以举例:一包虾条3元钱、一瓶百事2.5元钱、一袋饼干5元钱,妈妈买了3包虾条、4平饮料、5袋饼干,给了售货员阿姨100元钱,那么应当找回多少钱呢?其中包括了乘法、加法和减法多种运算。学生们把数学运算法则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购物找钱问题,这样更有利于贴近生活,将复杂的数学计算融入生活,更便于学生接受。学生们因此受到启发,举一反三地把数学问题与其他生活问题相联系,自觉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形成了自主化的数学生活化学习模式。

三、引导学生用生活元素来代替复杂的理论知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因素的影响,其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很难理解具有较强抽象性和理论性的现代数学知识。这时就需要教师使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手段,使用简单化的方式讲解复杂化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知识点,从而有效地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最多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目标。例如在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加减法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快地理解,可以使用生活元素来代替学生复杂的数字,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2支雪糕加上3支雪糕,一共是多少支雪糕?”“4个苹果加上5个草莓,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小红有3个橘子,给他弟弟1个,还剩下几个橘子?”等等问题。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参与回答,对回答的又快又准的学生给予一根棒棒糖的奖励,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课堂活跃氛围。

四、注意生活元素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转化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对于复杂一些的数学运算往往难以驾驭,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往往比较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牵引到一些较为常见的生活元素上,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很有帮助。比如,以表述1小时20分18秒为例子,教师可以把时、分、秒转换成为学生们比较常见事物,例如,用文字、纸张和书来表述,以文字比作秒,纸张比作分,小时就是一册书。60个“字”构成一页“纸”;60张“纸”构成一本“书”。我们现在有一本书、20张纸和18个字,那么我们一共需要看多少个字呢?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会运用数学运算的方法,把时间计算转化为对生活元素的计算,避免了对抽象思维的恐惧,能够尽快的掌握时间的数学运算技巧,使学习变得更加趣味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实行生活化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拓展和理解。

参考文献:

[1]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姚永妃.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巫恒.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4,08:48.

[4]刘文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05:19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