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葛琳
一、课堂教学合作交流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校班级人数较多,教室空间比较小,特别是城市学校,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所欠缺,因此,老师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但我们并没有动摇开展课题研究的决心,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去改变我们现有的教学方式,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思索。经过研究,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确定合作交流的内容时,目的不明确;小组分组不合理,学生分工不明确,缺乏合作交流意识;教师提问的指向性不明确,缺乏有效地引导;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信心,合作交流时放手不够。
分析问题原因,我们发现自主合作交流实施效果差有教师指导引导不当的原因,也有学生对一般合作交流方法不熟悉的原因,为此,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进一步的研究。
二、合作交流的策略探索
(一)确定合作内容,主导合作交流实施
确定合理的合作内容是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运用的基础,合作内容应当具有一定难度或深度,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应当是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普遍规律或解决某方面倾向性问题。概括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如:“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在教学“9加几”时为了让学生掌握 “凑十法”,可以在此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如在二年级刚接触乘法时,学生们易与加法混淆,可在此处组织合作学习,探讨其中的异同点。
3、在思维的交锋处。如一年级教“求未知加数”时,求8+( )=10,最原始的方法是摆小棒得出答案。为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探索“求未知加数”的不同方法。
4、在思维发散处。一般开放性问题都属此类。
(二)科学实施分组,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科学分组,合理搭配人员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分组之初,应先考虑小组结构的合理性,按照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補”的原则,尽可能使小组组合达到最优化,让每个学生有表达的机会,才能使他们通过锻炼提高能力。
合作学习分组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比如我们在实践中也尝试了根据不同年段进行不同合作的形式。一年级学生比较小,坐不住,一般以同桌合作交流为主,从二年级开始尝试四人小组学习。对于倾听习惯较好和表达能力较强的五年学生,采取四人小组相对而坐的形式,将合作的意识贯穿整个课堂,小组之间交流可以因时而发,更符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
(1)明确组内分工
组内分工的重要性在于便于各司其职,利于促进合作目标的有效实现和持续深入。在分组分工上,我们学校老师做了如下尝试,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将4人编号1、2、3、4号,其中1号为优等生,2号为中上生,3号为中等生,4号为弱等生。1号起主导作用,在整个活动中1号2号带动3号4号,1号对应4号交流学习,2号对应3号相互交流,最后1.2.3号均会的情况下共同辅导4号。最后由4号来作小组汇报,回答较好的将赢得小组印章奖,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合作交流。
这样的分工方式保证了中差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有效的互动,让每个人在合作中都有自己的任务驱动,也能更好的收获知识,避免学困生无话可说,保证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孩子们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2)强调合作交流意识
合作交流体现的是集体智慧,并非个人行为,所以在课堂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呈现态势,及时帮助学生理清合作、交流的解决问题思路。例如:在执教《小熊购物》中提问蛋糕每个6元,面包每个3元,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共付多少元?讨论后小组发言:我画了4个面包,每个面包3元,一共12元,又画了一个蛋糕,6元,合起来是18元。显然这个学生的发言代表的是他个人并非整个小组。第二组发言人:我们组共有三种思考①分步列式:1个面包3元,4个面包就用3×4=12元,再加上一个蛋糕6元,12+6=18元。②综合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个蛋糕共付18元。③画图解法。通过上述2组汇报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合作交流”指的是“合作”与“交流”两方面,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流不只是表述自己的想法,更重要是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通过小组概括做集体汇报。有条理的回答可以训练学生的清晰的表达数学思维,有助于以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引导的有效性,提升合作交流质量。
过程控制是组织合作交流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和梳理;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确保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顺利进行。
例如:在高段教学中我校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中,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得出长方体的体积数正好等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积这一结论后,又通过小组多个数据的验证,都得出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方体的长×宽×高。从而推导出长方体积=长×宽×高。这时,他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练习实践,而是提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数都正好等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积呢?这时全班学生都沉静了,学生思考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他巡视了几个小组,也没有一个小组能找到探究的方法,这时,他让小组活动停了下来,做适当的点拨:“体积是指这个物体的什么?”有学生回答出“体积实际是指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数。”他接着点拨“你们先算一算长×宽,算出的积正好是什么?再乘高呢?”这时,他再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通过这样一点拨,学生中很快找到了探究方法,明白了长×宽×高得出的结果,实际上也正好算的是这个物体所含的体积单位数,从而探究出了“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数都正好等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积”。所以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恰当的点拨,有效的引导,明确的提问,是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顺顺利进行的一个保证,也是提高合作交流的一个有效策略。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可以建立学生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保证数学课堂学习的高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