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李明宏
摘要: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惯于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完成理论的灌输后,铺陈大量的计算问题,企图唤起学生的自主计算能力,但实际上学生错误频出,在数学的计算中缺少兴趣,更加容易诱发学生的自卑心理,数学教学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并不断的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需要教师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变,将单一的教学模式拓展为多元化的内容,使得学生在数学的自主思考空间中,能够循序的掌握数学的真知灼见,领会数学的内涵,透彻的明细数学的问题大意,获得思想的启迪。
关键词: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引言:数学作为基础的学科之一,教学的各个环节,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通过课堂上学生主体的积极体现,推动学生走上主动的探究舞台,数学教学中应导入趣味元素激发学生的互动积极性,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学中避免主观臆测的数学猜想,真正的了解学生求知的状态,及时的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引领学生逐渐的走进数学的深化探究空间中,获得思维的启迪,小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数学问题,难免会出现疑惑,教师应辅助学生实现问题的自我突破,通过不同的视角进行数学的探索,在辩证思维模式下,夯实数学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数学相较于课后的玩闹,学生更加倾向于自由的玩闹,在封闭的课堂空间中,学生只会逐渐的衍生厌烦心理,对数学抱有抵触情绪,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结合学生的想法构建有效的课堂情境,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打破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视频等形式的兴趣激发,很快的走进数学的虚拟探究世界中,通过数学认知视野的迁移,获得数学的多重感悟。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引出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情境教学中深刻的掌握教学内容;三是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相互之间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些蝴蝶风筝、蜻蜓风筝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有什么特征,进而引出图形的对称,找出对称轴;然后为学生呈现一些长方体等数学图形,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画出对称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接着对于图形平移和旋转的学习,老师可以通过动态的图形进行展示,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图形运动的教学内容。
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渗透学生数学思想
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较为浅薄,教师可结合学生日常经历的事物,常见的与熟知的内容作为导入,联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的思想渗透其中,同时要帮助学生迁移数学的思想到实际利用环节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魅力。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做操的时间、吃饭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基础。首先出示了一个空白钟表(没有指针和数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还差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贴出指针和数。在贴数过程中,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又如,引导学生自己拨整时,然后课件出示几个表示整时的钟表,让学生通过比较,观察,自己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在此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渗透了“类比”思想。在练习时,让学生发现有两个“10时”,又以钟表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时钟一天要走两圈,所以在说“10时”时还要加上一个“上午”或“晚上”,为以后学习“24时计时法”打下基础。如果要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教学完相应的知识后,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联系日常生活并将数学知识加以运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感知日常生活中由角构成的实物等,是他们初步获得角的感性认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摸一摸、画一画,观察、探索角的特征。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有哪些事物含有角,这样下来学生就加深了对角的认识,就会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又如:学习《米、厘米的认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高,学生自己身高有多少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意识,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探索了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获得了基础的数学知识,培养了基本的数学技能。
三、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学习需要源动力,小学生难以长时间的坚持数学的探究,教师可通过思维动机的导入,让学生全神贯注的参与数学的互动,数学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强,前后知识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猜想、尝试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學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800个零件。这时把5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这便引发了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四、结语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课堂的质量和效率。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及时采取一些策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改革评价方式,将评价的激励性质充分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叶巨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现代阅读,2012,2(5):123-125.
[2]孙爱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课外阅读,2013,2(5):34-36.
[3]何 英.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2010,2(11):87-89.
[4]周月雪.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 才智, 2014(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