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依托文本拓展阅读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时间:2024-06-03

唐健

摘要:“读”是提升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多读、多思考能有效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读”不只局限于读课文,在阅读教学时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具体的学情,尽力寻找课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联结点,开展关联教学的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关联教学;拓展阅读;语文素养

陈先云提出“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初步审美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并强调“听、说、读、写”是实施语文核心素养的的途径。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读、多思考,提升阅读教学品质,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呢?笔者认为应有大阅读的理念,“读”并不只是读课文,应该依托文本拓展阅读,把课外阅读引向课堂,强化对课内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具体的学情,开展关联教学的阅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将课外阅读融入语文的“教”与“学”:

一、依文溯源,推荐课文所在的原作阅读。

不论是经典名著还是名家的单篇文章,在选编入课文时,都经过了一定的删改,这必然会忽略或伤害到原文的一些东西。为了更好地传承经典,让学生了解经典的原貌,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原著。因此教学到这类课文时,可采取将原文引进课堂和课后走进原著的方式进行拓展阅读。

(一)学习课文时补充进原文的阅读。一些文章经改编后,不能完全体现原作的丰富性。教学时就可相机呈现原文,与课文对比阅读,让学生比较、自我感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接下来让学生表达自己读文、读人后的整体感受就会更丰富、立体。

(二)课内见识经典一番,课外走进原著书籍。对于一些节选自经典名著的课文,随着教学的进行,可将原文相关内容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让学生了解章回体小说的格式很有必要。于是教学时相机补充相关回目,让学生了解章回小说的每回前用对偶文字标目,且能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的特点。学生在了解文格中,感受到了章回小说的魅力。教师稍加引导,课后学生自会走进《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原著。

随着课文的学习,适时进行课外阅读材料的推荐和阅读,突破了语文学习仅限于书本的局限,有助于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养成。

二、链接主题,推荐同一题材的阅读。

人教版教材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以专题组织单元,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实践活动等都围绕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为以单元组织课外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时,就可以统观整组教材,瞻前顾后,统筹安排课外阅读材料。

(一)单元主题的铺垫性阅读,即围绕单元主题,把课外读物的阅读提前在单元教学前进行。对于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主题单元,就可以在单元教学前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

(二)单元主题的延伸性阅读,即单元教学中,推荐阅读同一主题的作品。根據学生喜爱新奇的心理特点,在相关单元教学时,引导进行课外延伸性阅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单元主题的感悟。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增长见识,还丰富语言积累,更培养了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

根据单元主题进行课外阅读书目和篇章的推荐,打通课内外教学之间的隔阂,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教学的衔接”的要求,使主题单元教学的目标更加巩固。

三、由文及人,推荐课文作者系列作品的阅读。

教材选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但由于教材本身的限制,每位作家的文章选入数量有限。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著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

(一)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生平事迹的文章来阅读。阅读作品需要了解作者的生活道路、创作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作家生平、传记以及他人对其的评价文章等供学生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唤醒他们心底的感动,对生命的关注。

(二)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例如,学习六年级下册《勿勿》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作家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感受三篇文章同样丰富的想象。学习“认识鲁迅”这一组课文,可以介绍鲁迅同一时期的作品《故乡》让学生阅读。

通过这样的补充阅读,作者及其作品在学生的脑中就会变得丰满、立体。

四、文体为本,拓展同类表达特点材料的阅读。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和阅读策略。在教学到某种体裁的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补充进相似写作方法的阅读材料,强化对此类文体表达特点的感悟。

(一)小说。人教版教材选入了一定数量的小说,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多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进行。《穷人》是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是列夫·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改编成的短篇小说。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理解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够真正地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说明文。说明性文章有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等构成要素。阅读时只要能抓住这些特点来加以把握,就掌握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如《太阳》一文的教学,在聚集太阳特点的语句,指导文章的说明方法并让学生感知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后,补充阅读说明性文章《月亮》,借助表格,梳理把握文章的内容,再次感知说明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认知.

(三)散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都是写景散文,教学中就可相机引导学生阅读茅盾的《天窗》、柴德森的《多彩的森林》和李汉荣的《月光下的探访》,感受几篇文章同样大胆丰富的想象和新奇构思,提高学生对此类散文的鉴赏力。

小语教材中除了上述文体外,还有童话、诗歌、古诗文、议论文等,只要抓住同类体裁文章在表达形式及构成要素上的一些共同的特点与规律,依据文体特点而教学,同时补充同类体裁的阅读材料,就能让学生掌握规律,触类旁通,提高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立足文本,以课内阅读为依托,寻找课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联结点进行拓展阅读,就能增强理解课文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