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小组探究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6-03

谭亚琼

写作题纲: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新的生长点。作为开展这类学习的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探究,也由此而受到重视。

摘要:小组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突出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其教学组织注重小组结构设计和教师有效指导;能力培养与知识扩展的统一、集体合作与个人自主的统一。

关键词:小组探究;核心特征;学习效果

一、小组探究的核心特征

小组探究(Group lnvestgation)的教学思路最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塞勒(Hthele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来又由以色列太埃威大学教授沙瑞(S.sharan)和他的同事在80年代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和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学校教育不应只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现成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了解社会生活实际,获取应用性知识,着手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并且学会与他人合作,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小组探究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一)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学习的关系

所谓小组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与课程学习相关的现实性较强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取的信息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系统探究,最后取得集体的研究结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由原来相对独立的个体关系转化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这种学习关系在以往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很少见到。

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的相互依赖

1、目标相互依赖,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个学习目标,成员个体的活动由小组的共同任务所统一。

2、角色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还必须交流信息和分享有关材料,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一个人会具备全部的知识和资源并独立完成课题。

3、资源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还必须交流信息和分享有关材料,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一个人会具备全部的知识和资源并独立完成课题。

4、奖励相互依赖。在小组学习目标达成后,全体成员得到一个相同的针对小组成果的评价或奖励。

在这些相互依赖关系的作用,学生之间由原来的竞争转化为合作,呈现出生生互动、团结协作的新局面。这与传统教学观“只强调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表现,而忽视学生群体的社会性合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可以说,小组探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小组自己选择研究课题和方案,自主进行组织与实施,独立分析和讨论结果,最后归纳出研究结论。每个成员在其中都有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和建议的机会,大家一起来掌握课题研究的进程与方向,显示了高度的民主性。

(三)学生进入丰富多采的“课堂”

学生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需要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课堂和教材所提供的间接性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开展实际探究的需要。因此,学生必须走出学校里有限的空间,进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与研究的问题相联系的各种现象,收集相关的信息,补充新的知识,再通过反复的观察、调查、分析和判断,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认论。

二、小组探究的实际效果

使用这一教学模式可以产生如下效果: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管理的能力

在普遍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基础上,小组探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探索未知的境地。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研究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寻找和收集与课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便成为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查找有价值的资料,学生必须了解和利用所有可能的信息渠道、如报纸、杂志、教科书、工具书、影视、互联网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同时,学生还要能够使用多种信息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录像机、放像机、电脑、多媒体等。

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探究为学生锻炼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创设了非常有利的客观环境。

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小组探究是一项时间跨度大、内容颇为复杂的群体性任务,学生自己必须在多方面进行统筹与设计。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价值观念、团结协作精神、专业学习兴趣及科学探求精神

小组探究在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观念的形成。当个人意见被小组尊重或采纲时,学生会感到自己对集体做出了贡献,便由此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又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参与欲”和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小组的活动之中。这对在学习上较为被动、自信心差的学生,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学实践表明,小组探究比其他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培养一种团队精神。每个成员在一种“从属感”的驱使下,力争为小组“献计献策”,并且学习接纳不同的观点,欣赏别人的智慧和才能。

三是有利于培養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环境中,许多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一些学生只满足于教师所讲授的课本内容,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没有深入学习的欲望;而另一些学生则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没有任何学习动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小组探究改变了这种僵化、被动的学习局面,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小组探究是一个严谨、系统的过程要求学生具有踏实、认真的态度,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来审视和处理问题。同时,探究活动本身对学生的毅力和勇气也给予了实际的考验。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有时还会遭受一些挫折和失败。经过这样一些锻炼之后,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它的艰辛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培养一种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科学探索精神,这对学生将来从事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齐志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2年第4期出版。

[2]王志强《基于问题式学习》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2年第2期出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