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摘要:人化自然观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人类与自然界辩证关系时首要运用的术语,表示人类不断改造客觀自然界的过程。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本质力量越来越凸显于对客观自然界改造,自然界越来越成为人化意义上的自然界,成为人工生态系统。但是伴随着人类过分陶醉于改造自然界胜利的同时全球生态问题也日趋严重,人类正遭受自然界无情的报复。在生态危机趋向全球化扩散的背景下,辩证分析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帮助人类正确认识、正确看待、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正确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对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进行辩证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路。
关键词:马克思;人化自然;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疆土辽阔,不同的区域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差异性很大。首先,有的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有的地域则受到地理空间限制生态天生薄弱。其次,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逐渐凸显,有的区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的区域则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忽略了生态保护,上述因素都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进路。虽然说,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关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但事实上,由于生态环境监控的复杂性以及污染物监控难以被量化,各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还是很欠缺的,往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生态保护问题,以至于生态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不容乐观的事实[1]。当然从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思想来看,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人类活动导致的,也有自然本身的因素,但是在人化自然改造下自然因素可以忽略。由此可见,生态环境恶化关键还在于人类,在于人类与生态环境两者关系的恶化性。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一)自然资源日益匮乏
森林植被资源与矿产资源日益匮乏。近些年,伴随着我国工业进程速度加快,受到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束缚,工业化进程对矿产资源耗费量越来越大,导致了工业化进程与矿产储备量不平衡[2]。持续性的矿产开发导致大量矿山被夷为平地,工业用煤量的增加也导致雾霾问题越发严重;工业及日常生活对木材需求的增加,也导致我国森林覆盖率呈现逐年递减趋向,森林植被等迅速小事,导致了我国森林植被遭遇了珍贵树种灭绝的境遇。近些年来,一些地区盲目地扩大经济速生林,在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同时却导致了我国森林树种遭遇了单一化危机,如:云贵地区大量砍伐原始森林代之种植诸如桉树类的经济林,在增加森林覆盖率同时,这类树木虽然成材速度快,却需要大量水供给,导致本来就缺乏水资源的云贵地区变得更加雪上加霜。在运用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发挥人类改造自然环境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如何正确的对待生态问题,不能随着人类大脑想当然,而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环境本来面貌基础上,运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
(二)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可用耕地面积缩减趋向明显。从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的观点出发,人类对原始自然进行改造的最终目的是维系人类自身的物质生存和精神富足,这一目的出发点本身就具有其不合理性,即:不平衡性。随着劳动生产工具,特别是科学技术在人化自然进程中的运用,人类自然能力得到空前提高,自然资源与人类需求性的不平衡在科学技术推动下逐渐凸显,导致了人类与生态矛盾出现根本性恶化。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其中可耕用土地日趋匮乏[3]。虽然说,在发展城市化中我国规定了耕地红线,强化了对土地共给侧结构调整,使得我国土地匮乏问题从去年开始得以缓解,但是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受到“人类自然中心论”的影响,不少地方政府采取以贫瘠土地换取肥沃土地的做法,导致我国总体人均可耕地面积虽然不变,实则耕地质量遭遇了根本性的破坏。用摩天大楼换取农民耕地,虽然增长了GDP,却导致我国不少地方存在大量楼盘滞销的状况,被戏称为“鬼城”。
(三)水资源日趋匮乏
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日趋匮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1]因此,人类在借助自然界某些适合人类生存同时也导致了自然资源匮乏不适合人类生存。首先,我国水资源存在先天性不足的缺陷;其次,现代城市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都导致用水量增加,加剧了水资源匮乏的趋向;最后,不少企业对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曲解,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绝对力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自我道德力量约束,乱排乱放污水,也是导致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匮乏与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气象灾害频发
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剧增。在马克思看来,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原因是多重的,复杂的。因此,他从“人化自然观”的角度强调要转变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固有的对立性关系,减少生态污染的路径和进路也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因此,近些来我国气象灾害的发生因素也是多元化的。自然性因素诸如:地震、台风等不受人类力量影响,具有不可抗拒性。而诸如雾霾、全球变暖等气象灾害则更多来源于人为与自然环境的对抗性,更值得我们去深思。而这些与人为相关的气象灾害的遏制,正如马克思的观点一样具有多重性、复杂性的特征。往往是预防住了泥石流却防止不了山体滑坡,这都与人类与自然关系加剧异化相关。因此,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我们正确客观认识和对待痛定思痛,辩证的看待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类最大化努力去改善人为因素带来的气象灾害问题。
三、“人化自然观”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路分析
党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美丽中國、科学发展观等重要举措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联系的生动写照。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人化自然观”也处处闪耀着人性化生态环境的光芒,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我国也不例外,应对各个区域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还需要善于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过分强调人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主体性作用,也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自然环境持过分的悲观态度,而应该辩证的看待人类与原始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与自然发展中的平衡[5]。
(一)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在构建“五位一体”伟大历史举措,加快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摒弃传统“人类主义论”的谬论,在人化自然进程中,主动树立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心态。目前,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人化自然改造已经卓有成效,例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带动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保护了我国三大河流生态等。随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加快,“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实施,我国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环境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要放弃传统“求快不求质”的发展模式和态势,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核心思维,强调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力量同时也要关注于人在恢复自然生态环境过程中主体性价值。通过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的同时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速度加快。
(二)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异化,被异化的人类生存环境表现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的日趋异化。随着人类与自然环境异化关系的发展,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人与自然异化关系带来的种种不利[1]。在此趋向下需要明确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异性,我国可以利用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为手段,对我国生产关系不适应绿色经济下生产力的部分进行调控,防止生产过剩、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攻坚克难之际,推动五位一体中“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步伐已经提上议程,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状况下,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痛苦期[3]。我国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所以我们完全有可能也完全有能力改善我国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的异化和生态问题的恶化。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立足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营造和谐、共生、有序的生产关系,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能够合理的利用资源,在调节人与人竞争关系的同时,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终达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结论:
如何更好地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已经成为生态问题全球化趋向下人类需要急迫探讨的关键性话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的核心内容废除人与自然异化而言,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审时度势,认清资本主义形态下“人与自然异化”的危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上的向导,构建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7页,第89页。
[2]李学林,胡广宇.论朱德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32(05):86-90.
[3]宫敬才.诹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J].河北学刊,2014,34(01):29-38.
[4]曾繁仁.对德国古典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的反思——由“人化自然”的实践美学到“天地境界”的生态美学[J].文艺理论研究,2012,32(01):4-9.
[5]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04):64-70.
基金项目:《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项目》(编号<2014>1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仲萝翔(1994),男,江苏连云港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