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质性研究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步骤

时间:2024-06-03

蒋丽萍

摘要: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做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特殊的质性研究方法。

关键词:质性研究;扎根理论;选择性编码

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或称定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是建立在诠释主义的专业范式或批判主义的专业范式基础上,该类范式认为理解一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

一、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在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一)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过程

1.确定研究问题

扎根理论通常选取那些研究者不确定的、探索性的、尚存争议的、不成熟的、不精确的、有意义的问题。但研究者应注意,研究的问题一般不应该被事先假设性地提出的,如果研究者一开始就明确地定义出研究问题,预想研究结果,这就会带来相关障碍,它会使研究者的思维受限制,难以全面收集原始资料,这就很难做到收集资料的敏感性以及开放性原则。

2.扎根理论的采样方法

扎根理论是为了能够对研究对象有一个比较深入细致的理解,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的数目一般相对较少。扎根理论与实证研究不同,一般不采用随机抽取对象,而是采取理论抽样的方式,所谓理论性抽样是指通过既往经验或相关文献查阅证明与形成中的理论有关相关的概念为基础而选取对象,即选择的对象能够体现出与理论具有相关性的人物或事件,并且在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时,可以将从资料中产生的初步理论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采样的工作一直到概念里的资料达到理论性饱和,所谓理论饱和是指不可获取额外数据以使分析者进一步发展某一个范畴之特征的时刻。

3.资料的来源

收集原始资料扎根理论主要通过阅读文献、访谈法以及观察法来收集资料。一般研究前期,研究者需要阅读相关文献综述,了解研究对象的一些基本特点及相关问题,它通常是访谈法及观察法的前期工作。访谈法是通过理解人们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且通过访谈了解研究对象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对于这些事件的看法、态度,收集的资料作为扎根理论初始的原始资料。另外,观察法通常采用参与式观察,即与研究对象在共同的环境下收集的各种生活事件、语言、行为等等,这种方法更容易使研究者获得一些靠非参与式观察无法获得的信息。4.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从资料中产生概念,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

不断地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系统地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建构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性。其中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步骤,它首先是把原始资料“打破”、“揉碎”成有意义的词组,并将其概念化,并通过对事件之间和事件与概念的不断比较,从而促成更多的范畴、特征的形成及对数据的概念化,然后对它们进行重新分类,并进一步促成理论模型的提出。资料分析中扎根理论资料分析包括开放性编码、关联性编码、选择性编码。

二、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

1.高度的理论敏感性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有高度的理论敏感性,研究者无论是在研究开始或收集资料,还是在分析编码的过程中,都需要对呈现出来的理论线索有足够的嗅觉,注意捕捉资料中呈现出来的理论建构的相关线索。对资料保持高度的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目标,而且特别质性研究中面临特别多的原始资料,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注意那些集中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理论敏感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需有相当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这些都有利益研究者后期研究的理论嗅觉;另一方面是在收集原始资料或者分析编码过程中对新产生的范畴或者概念要有高度的敏感性。

2.从资料中生成理论

从经验资料中生成理论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非常注重经验事实,研究者可以通过不断阅读文献,参加临床工作,不断掌握一些现有的、明确的、被科学认可的、经常遇到的信息,不断总结编码分析,进而对自己生成理论提供强大后盾。扎根理论与传统宏大理论恰好相反,强调以原始资料为基础,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逐渐生成理论。

3.不断比较的原则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中收集资料、分析编码整个过程都需要不断比较,它是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现象之间、资料之间、理论之間都需要不断比较鉴别,从而提取概念、类属、范畴等信息。常用比较方法有依据概念类属进行比较,原始资料信息的比较,编码过程产生的概念及类属的比较,类属之间关系的比较,对呈现的初步理论模型之间的比较,最后是得出理论的整体比较。

4.文献应用的原则

文献应用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最具差异和争议的。严格意义上的扎根理论是限制在研究之前的文献阅读和相关理论准备,参考的资料束缚自己的思维,进而对自己后续的分析产生影响。但是,忽略其研究领域中的理论文献或避免对它们进行事先的概念化,都是相当困难的,因此需要灵活运用文献。适当阅读相关文献可以触发对理论的敏感性,促使研究者不断思考问题,分析中不断比较,为理论采样提供理论基础,开阔研究者的视野,更加全面地收集和分析资料。

5.理论抽样的方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研究者可以将从资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论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这些理论可以指导下一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如选择资料、设码、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当下呈现的每一个理论都对研究者具有导向作用,都可以限定研究者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怎么走。因此,资料分析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机械的语言编码上,而是应该进行理论编码。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就资料的内容建立假设,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比较产生理论,然后使用这些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

三、扎根理论的共识与分歧

迄今为止,扎根理论已经形成了三个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流派:Glaser最初提出的扎根理论原始版本,即经典扎根理论;Strauss的程序化扎根理论;Charmaz的建构型扎根理论。由于三大流派之间的长期争论,扎根理论方法论也被称为社会科学中使用最广泛却误解最深的研究方法论之一。三大流派的共识在于,扎根理论是归纳性的质化研究方法,其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三大流派之间最大差异在于编码的过程。如经典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分为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两个步骤,而程序化扎根理论则分为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后者的三级编码过于程序化,反而不利于发现更为丰富的理论形态。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则强化研究者对资料提问的能力,并与被研究者发生互动关系,对其行为意义进行解释。在资料和初稿之间来回反复多次,逐步深化已经建构起来的初步理论。

四、扎根理论的局限

扎根理论在得到广泛的运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自我局限性,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与批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扎根理论方法过于关注理论建构,忽视对所研究现象的深刻揭示。扎根理论方法虽然注重参与者经验,但这些资料均作为建立理论的证据,其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于对参与者真实经验的揭示。第二,扎根理论方法强调理论必须建立在资料的基础上,然而大量的资料分析处理费时费力,其过分依赖研究者概念上的技能。由于需要采用大量的抽样,而能使用的样本较少,因而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第三,扎根理论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鸿沟”,将实证主义与符号互动理论相结合,其试图调和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矛盾,然而,这两者在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也导致了扎根理论方法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诸多争议。第四,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建构出的理论,其普适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扎根理论法建构出的理论是由实际经验一层层概括提升而来,这充其量是一种“中层理论”,不可能具有较强的普适性。由此可见,理论工作者的所思所想必须具有超越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实世界的经验式的描述上,而是要提出批判性的意見。

参考文献:

[1]高传俊,朱月龙(2015).《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述评》.心理学进展,05:193-197.

[2]田霖(2012).《扎根理论评述及实际应用》.经济学研究导刊,10:224-225.

[3]科瑞恩.格莱斯,《质性研究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