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农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4-06-03

徐晓勤 汪长球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国家多次对三农政策进行规划和调整,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农村的发展。但自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以来,新农村建设进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伴随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中,相较于中国蓬勃发展的国民经济,新农村建设以及经济进展缓慢,亟待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商务;APP;特色农庄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问题

1、地区繁多,素质差距大

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这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不便,在多元化的中国,个地区文化差异较大,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不同地区之间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所以村庄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

2、资金不足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尽管中央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欠缺实质性的措施去引导发展生产,这也就造成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

3、规划不长远

管理层没有加大对村民宣传力度 ,不重视对村名的法律教育,审批不严格,造就大量违法建筑,即使新建房屋选址严重破坏了该村已经完成的规划,规划部门也无法事先知晓干预,对其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规划着手眼前,忽略长远,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人仍认为新农村建设只是简单的给农村通电通网络,树立所谓的现代化农村新面貌,没有立足于农村经济实力和农名意愿,只是盲目“建设”,缺乏科学规划,重视眼前建设,忽略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4、浪费土地资源和环境

近年来,全国各地形成了以马路为主线,相继诞生了大量的农村别墅,然而这些光鲜的建筑背后往往是以牺牲耕地为代价,中国几千年以来不断地革命,皆为土地归属,然而新房的出现,使大多数农民抛弃生产粮食的耕地。不仅如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这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更为紧张。

二、农业产业发展形态

1、农业产业增长率不高

通过对我国三产业的调研和数据观察,我国农业增长率相对其他产业仍有差距。(如图)

2、农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第一产业占总生产值的比重也在不断的下降。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勞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传统农业由于其自身长期保持不变的生产要素状况、低效率的运营模式以及低水平的产值,与当今经济发展情况相提,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发展艰巨。

1、模式和产业结构面临挑战

就传统农业自身来说主要以粗放型经营模式为主,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缺乏合理的生产地域分工,生产规模较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农业经济脆弱;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微薄;对市场认识度不足,无法有效掌握市场有效信息,受价格波动影响显著。此外,从我国农村人口情况来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农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导致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然而由于农民特别是规模经营农户的风险保障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合法利益得不到较好的保护,农业的内在吸引力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不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遭到了浪费,反而造成了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有效劳动力资源匮乏的现状,大大限制了农村发展。

2、互联网对现代农业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有明显的增长,达到了35.4%,农村网民规模也是较为庞大,这无疑是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新生态农业的转变打下了基础。再加上如今在高消费和高收入水平阶段,农产品消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饱和现象,收入弹性趋近于零,特别是低质产品,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而随着“绿色食品”这个词的蔓延,消费者消费结构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以往的满足基本温饱转变为现在对农产品质量的追求,并且更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来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必需品,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用。这表现为消费者不仅对农产品的质量有了跟多的关注,甚至是在涉及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也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厂商提供食品内在质量信息和可追溯信息,关注生产和物流过程是否符合标准等多方面。消费者的这种偏好变化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品牌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由此看来,作为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基础的农业,其逐步向“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转变,建设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学化管理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开发新型app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业中高端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打造大众参与的、“农业体验+旅游观光+农产品电商”三者结合的现代新生态农庄迫在眉睫。

四、互联网+的特色农庄建设思路-基于宁波的经验

特色农庄建设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模式,结合目前宁波开展的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互联网+的特色农庄建设思路。

1、依托互联网技术,建设APP平台

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拟搭建大众投资新农村建设的APP平台。借助此平台,建立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新农村、新生态农庄以及新生态农庄的后期跟踪建设,通过众筹集资,吸引参与者,从而挖掘自营农村合作社、自营农庄的发展需求,引进旅游社双向宣传,建立现代新生态农庄农业观光基地和农产品电商平台。

2、建立体验+销售的模式,形成产销共同体

在新生态农庄销售具有原生态的特色农产品,提供农业生产收获各环节的模拟体验,让消费者在体验农业生活的同时还能享受绿色健康的优质农产品和各项具有创意的农家乐服务,感受农村的别致风光。新农村建设的APP平台以农产品电商、农业体验服务为主,着重突出新生态农庄的后期跟踪建设,将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之有机融合,形成服务型的电子网络消费平台。

3、精心设计项目,完善内容

对项目进行精心设计,整合和完善内容,首先是农业体验+旅游观光+农产品电商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其次分别是集资建设以及后期资本回馈。关于体验、旅游、电商相结合的平台模式,技术过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种植监控、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产品在线交易、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就业指导培训等。首先,进行农业生产种植监控。应用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实时监控农作物的生产状况,以便有意识地引导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保证农产品的口感;其二,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意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可塑性,为消费者提供可追溯的农业生产信息,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等服务;其三,进行农产品在线交易,将高质量的农产品通过所打造的平臺进行在线销售与推广,提高销售量;其四,形成生态旅游观光体验,消费者首先可以选择在APP上,通过动画游戏等进行虚拟的农业体验,再引入原生态真实的农业体验,让更多的消费者走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关注并了解新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旅游多样化发展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新生态,间接达到集资的目的。

4、加强服务功能,进行农业指导培训

平台联合建立专家在线培训服务,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农业指导培训,形成一支有专业农业素养的优秀团队,吸引有意向的从业者或投资者。关于该APP平台的建设,主要贯穿的思想是如何将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到新生态农庄的建设中,从而吸引大众投资,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李涛,刘家明,刘锐,琚胜利.基于“生产—生活—生态”适宜性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16,36(12): 169-176.

[2]袁吕岱,操家齐.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选择——基于上海松江、浙江宁波的调查数据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03):120-129.

[3]颜文华.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07):123-128.

[4]赵慧丽,李海燕,俞墨.家庭农场:宁波模式的形成、特色与挑战[J].台湾农业探索,2013(03):14-17.

[5]尹燕,周应恒.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农业旅游布局空间演化特征及形成机理——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科学,2012,34(12):2409-2417.

[6]凌永建,朱秀丽,胡然挺,林建军,项益锋.家庭农场发展亟待多方扶持——浙江宁波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J].农村经营管理,2012(11):26-28.

[7]王灵恩,何露,成升魁,闵庆文.驱动因素视角的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 20(06):681-687.

[8]张瑜,杨晓霞.国外农业旅游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1,26(05):15-23.

[9]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32(05):100-105.

[10]于敏.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需求意愿及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宁波511个种养农户的调查[J].经济问题探索,2010(02):61-67.

[11]李加林,李菁,童亿勤,时媛媛.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农机化研究,2009,31(07):229-2.

作者简介:徐晓勤,宁波大红鹰学院金融贸易学院16大宗1班学生;汪长球,宁波大红鹰学院金融贸易学院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