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朱新德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教师要在关注学生发展的高度,注重课堂生成,构建动态课堂,和谐课堂,生态课堂,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现象。所以,“动态生成”的课堂已是教育界教师们常常讨论的热点话题,如何生成,关键在于预设,做好精心的准备,营构一个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动态生成;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重现的生命的载体,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预设与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的生成尽管有些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可以预设的,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更精彩。那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动态生成,使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本文就从数学课堂中的一些细节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加以探讨:
一、精心预设,铺垫生成
预设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做展望性的设计。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沒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因此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例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一课,我改变教材原有的框架,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在多媒体上显示若干个生活用品,叫同学们从1元到100元猜这些物品的价格,而多媒体自动会根据输入的价格提示“多了”或“少了”,同学们兴趣高涨,他们首先猜50元把价格分成两部份,电脑提示“多了”就猜25元,“少了”就猜75元,如此类推,逐次减半。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明白了“二分法”的思想和方法,对“二分法”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没有教师精心的预设,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的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和教师适时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二、调整预设,促进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数学课堂,其主要弊端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的呈现——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心中想着教案,却没有装着学生。他们对学生的即兴发挥、当堂灵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老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动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少张力。在课堂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教师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使它更加切合实际,切合课堂,切合学生。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如在教学《映射的概念》一课时,我先按照教学设计,从课本的例子出发,讲授映射的概念,由于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对映射理解甚浅。改为由生活中的形象例子引入,结合习题,总结了像“一箭双雕”、“一石三鸟”等形象的映射的误区,由于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地适合学生已有认知规律,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教学过程,教师不唯教案,而唯学生,对教学设计果断、适时地进行调整,是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的重要起点。
三、捕捉信息,创造生成
动态生成凸现课堂教学的资源性。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而且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教材和教案已不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与学中的实际出发,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对这份“资源”做出富有创意的重组、整合、删减。同时,学生也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面对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我们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在教学《算法的概念》时,为了更好地形象地理解算法的概念,举例了生活中泡茶的步骤组织学生讨论,有位学生是这样说的:装水——开开关————洗茶杯——放茶叶——泡茶。“不对”“错了”, 教室内顿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说顺序跟这不一样,有的说步骤也不一样,有的说不需要“等水开——关开关”,因为现在煮开水是全自动的。显然,这和我先前的预设发生了冲突。这样,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法的深刻含义,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善于倾听,推进生成
学生是有情感、有想法、有潜能的人,善于倾听是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虑,会产生认识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都为教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敏锐地判断答案的正误优劣,随时抓取新的信息,鼓励质疑创新,根据学生思维的状态推进教学进程。如我在讲授立体几何习题时有一道题:一个边长为4cm的正方体能分割成多少个边长为1cm的正方体?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图象得到答案的,我接着问:“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知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接着就有很多同学说可以利用体积相等来求,还有部分学生指出课后习题中都有很多这样类似的“相等”,例如直角三角形斜过上的高利用面积相等来求好多的例子。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灵活地选择了预设。学生乐于顺着自己的思路走,通过实践,总结了这类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收获了生成,在相互探讨、互相启发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总之,一堂精彩的课离不开有效的动态生成。有效的动态生成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灵动,充满智慧和创造。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及时调整,课堂中及时捕捉学生的生成资源,善于倾听和引导,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促进有效的动态生成,营构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也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1
[3]黄桂林《预设与生成的融合》,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