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张雅博
摘要: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第一环境和终身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成员、成员间关系、家庭规模、家庭教养方式等交织在一起,组成最基本、最稳定也是最复杂的“社会”。
結合近三年《理学院新生入学问卷》、近三年理学院五类人群①等相关数据,剖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尝试根据现存问题探究建立家校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引导在校学生认识家庭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设计心理健康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发现自身问题、勇于面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情绪调节和抗压能力,形成健康人格。
关键词:家庭因素;问题剖析;心理健康;学生成长
一、引言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及其相互关系、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等。本文所研究的家庭主要指原生家庭,即“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②。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学习借鉴学界已有成熟理论;采用问卷调研方法,面向不同年龄、不同地区学生发放有效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5份;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父母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通过问卷调研当前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采用数据分析法,就近三年理学院新生入学问卷结果与近三年五类人群进行对比,剖析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是否具有连续性和延续性;采用案例梳理方法,对比和谐家庭与问题家庭学生的差异化。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的第一环境,也是每个人成长的终身环境。《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指出:“家庭是由婚因、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③。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在家庭这个社会基本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如婚姻、亲属关系、家庭经济、代际关系等。④
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就是组成家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组合状况。也可以说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模式和类型。⑤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国家政策的改变,“四世同堂”家庭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增加的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以近三年《理学院学生入学问卷》及学生现实表现情况为例进行分析:
1.理学院近三年完成新生入学问卷共计242人,其中单亲或离异家庭16人,占据11.3%,其平均绩点2.88,远低于学校平均绩点3.0;16人中10人存在学业问题或心理问题,其比例高达63%。其中4人性格敏感、多疑,且自我评价很低;一名男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害怕被抛弃,害怕被否定,为学员长期关注学生。
2.在完成问卷的242人中,独生子女共计182人,比例达75.2%。 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家里独享六位长辈的关心和照顾,得到所有可能得到的关爱。由此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理学院近三年处理宿舍矛盾共计10余起,其中独生子女占据比例高达67%。学院关注的8名心理问题学生中⑥,5人为独生子女。使用SCL- 90测试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更易于焦虑⑦。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社会出现“假性单亲家庭”现象。假性单亲是指父母双方都在婚内,但有一方经常不履行责任,长期处于缺失状态,或者父母均在身边,但有一方缺乏情感卷入和支持。物理陪伴的缺失亦或情感的缺失,均会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假性单亲家庭的孩子较容易有品性问题、性行为问题(早孕)、学业表现差、酒精和药物滥用、身心健康等。
此外,在家庭结构中还存在隔代家庭、留守家庭、重组家庭等复杂情况,有被调研对象直言:对父母很陌生,没有安全感;重组家庭的一位女生则主诉:父母吵架都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是自己的原因让父母没有办法把爱给予他们自己的孩子。
(二)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关系到每个家庭成员,是其相互之间的经济、情感、文化的联系,主要包括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如下几种家庭关系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1.角色颠倒的亲子关系
亲职化(Parentification)是指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颠倒,父母放弃了他们身为父母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并将这种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的父母常常也是自恋的,不允许孩子成长为与自己分离的、独立的个体,他们期望,或潜意识里期望孩子应该对自己的幸福负责,而自己不想对孩子负责。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物理和情感的需求,个人需求被牺牲,放弃了自己对舒适,注意和指导的需求。
这样的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孩子情绪敏感、容易愤怒、很难建立依恋连接。孩子常常需要优先满足父母的期望,理应体察父母的需求和感受,但是难以指望或很少感受过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害怕犯错或者判断失误,因为这会对父母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父母需要,可能会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满足父母需求,牺牲自己的生活和时间来照顾父母。
2.纠缠型母亲与关系混淆
纠缠型的母亲和其子女之间的主要问题是关系混淆(Enmeshment),这一概念由Salvador Minuchin首先提出,关系混淆是描述家庭成员之间边界模糊或几乎没有边界,彼此过分关心且投入对方的生活,从而抑制了个体化发展(individuation)的失调状态。
这类母亲控制性强,认为自己有权利去干涉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财产;母亲和孩子的角色是反转的,母亲不断要求孩子去预测并满足她的需求,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养育者,与此同时,孩子自己的需求被泯灭了;
总是替孩子做决定,却未曾真正给予指导;她们的最终武器是(让孩子产生)愧疚感。
这样的亲子关系会阻碍个体的自我分化过程;使个体丧失独立的人格和自主感,不能形成健康的身份特征;自己做出的决定更多出于取悦母亲的需要;长大后容易在与他人建立的关系中受伤,或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在专业或职业选择上表现出更多的优柔寡断,或更加依赖父母并遵照父母的决定;已婚子女在婚姻生活中满意度较低,并且在自己的家庭中难以建立边界。
3.用爱伪装的“共生关系”
当下很多父母在无意识中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共生关系”。共生关系在孩子一岁前,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关系,婴儿可能难以生存。但是当婴儿超过1岁,就需要发展其他的心理功能,如(自主、独立)。足够好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放弃继续和孩子“共生”的愿望。一位受访者这样评价母亲给予的爱:“母亲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可是我需要用‘听话来等价交换。母亲以自己的无私奉献换取我的‘听话。这种爱我想接受,可是烫手”。
调研过程中发现严重影响个体发展的家庭关系还有暴力、出轨、被控制、父子关系迷失等等。在调查研究和现实工作中发现,家庭凝聚力强,家庭序位科学,家庭氛围良好,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正面影响;而那些家庭冲突较大,家庭关系紧张的家庭,大学生子女的抑郁和疏离感也增加。
(四)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子女个性和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中,兼具抚养和教育之意的方式。⑧ 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整个过程的。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建立在父母对于家庭教育的作用、积极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有着一定认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应该了解并尊重子女的性格、行为习惯方向选择等;积极表达对子女的关爱,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达到沟通;要树立行为规范,提出正确要求,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理学院近三年完成新生入学问卷的242人中,30人由父母填报专业,以14级为例进行分析:14级填写问卷的学生中有15人由家长填报专业,1人未报到,2人转专业,5人存在学业问题。家长经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帜不理会学生个人诉求,为学生做决定,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子女有力量时进行反叛;另外一部分即便成年也无法自己做决定,习惯性将错误愧疚于父母而不是自身。
(五)家庭经济情况
在工作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里危机的主要表现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焦虑等。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是家里的骄傲,他们相信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摆脱家庭现状,对自己追求完美、设定目标过大,承受压力大,在生活中常有的表现是心事较重、喜虑问题、思想行动上较消极,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对自己评价低,产生自卑。此外,经济的拮据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兴趣的能力的提高,压制了正常交友需求,往往产生人际关系敏感、自卑、焦虑心理。他们在上大学前,一味读书,交往面窄,与异性交往较少,无法满足正常的心理需求。
相对于贫困的大学生,家境富裕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因为父母忙于挣钱,忽略孩子,给了孩子只有钱的生活,没有陪伴与爱,导致他们内心灰暗,对待生活不积极,对社会产生憎恶感;有的是父母管的较多,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内心不满。
四、家校携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一)搭建家校合作模式
加强家校合作的机制保障,提高认识,建立规范性的家校合作机制,采用多样化的家校合作模式:
1.建立心理问题学生档案,与家长了解学生成长经历。编撰发放《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手册》,对家长进行培训,引导其认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構建和谐家庭、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给予意见和建议。
2.完善家校间的有效沟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告知学生在校情况,家长及时与学校沟通学生成长经历。
3.促进学校和家庭的互相支持,借助现代丰富的通讯技术,例如微信、QQ、邮件等开展心理教育家校互动,还可以借助心理教育社会力量,比如:当地政府部门、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育机构、志愿者服务等。
(二)充分发挥家庭的原生性作用
1.父母给予子女足够合理的关爱。父母的关爱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父母对孩子予以情感关怀与温暖,那么学生将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若父母未能给予孩子想要的关爱,那么学生可能产生孤僻、消极、自卑等不良情绪;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控制孩子,那么孩子将会产生自私自利以及依赖心理。
2.家长应努力塑造观、和谐、包容、民主的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性格以及心理素质。上述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容易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温和从容等性格品质。反之则容易形成极端、消极、孤僻等不良心理⑨ 。
3.家长应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积极学习,掌握必要且有效的教育方法,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其优点与不足,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还应注意自身的管理方式以及对孩子的关爱程度,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我教育与成长。
(三)前置“家长培训”
通过心理文化节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庭因素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孩子上大学之前,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培训,相关部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家长网络资源,提供心理干预与援助,提供专业指导信息等。还可以开设《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对在校学生进行家庭教育引导。
家庭作为每个人生存的第一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家庭的作用无可替代。在现实中,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甚至有些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与孩子进行良性互动。树立良好家风,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家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郝锐,童辉杰. 原生家庭的代际影响[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 : 126-129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一社会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3][美]埃什尔曼( [4][美]维吉尼亚·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世界图书出版社:4页 [5]宋小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D].浙江工商大学,2015 [6]许万敬,刘向信主编:《家庭学》[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 [7]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D].,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8]尹永华, 邵欣. 科研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30) 注释: ①学业困难生,心理问题学生,就业困难生,经济困难生,少数民族学生。 ②赵郝锐,童辉杰. 原生家庭的代际影响[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 : 126-129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一社会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④[美]埃什尔曼( ⑤许万敬,刘向信主编:《家庭学》[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 ⑥参考理学院五类人群汇总表 ⑦宋小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D].浙江工商大学,2015。 ⑧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D].,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⑨尹永华, 邵欣. 科研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3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