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刘明明
摘要:***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学生的文化焦虑成为高等教育的切实解决主要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其成因主要是文化自信指引出现偏差,形成一种新的健康的文化道路,构建一种符合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新模式,治愈大学生文化焦虑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文化焦虑;文化自信;大学生;成因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多元文化的时代,“文化的多元性,一方面令我们觉得自己潜力无穷,另一方面又发现自己彻底的软弱无能。这样的矛盾,正是深藏在现代人心理的冲突——无力感。造成紧张、焦虑、恐惧、忧郁、担心、敌对。”[1]正是这种矛盾吞没了人原有的自尊心,构成了各种心理冲突以及“第三状态”的社会文化基础。
一、文化焦虑及其影响
文化焦虑指的是一种文化心态,就是对多元化、多样化文化的无所适从,在物质追求面前肯定世界和生命本质的世界观的丧失,表现出一种焦灼感、紧张感的社会心理状态。文化应该是某个时代或者某个国家的生活指标之一,文化水平愈高的地方才愈有人的尊严与生活的写照。阿尔贝特·施韦泽曾认为,文化的本质也应该是个人思考人的完善、思考民族和人类的社会和政治状况改善的理想,是在物质发展面前坚持文化信念的理想。[2]然而,在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文化丧失了其本质,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也陷入了空前的迷茫和失落之中。文化焦虑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和文化自信缺失,这是一种发展了的“第三状态”。
(一)影响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文化焦虑的压力下,个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对自己和本国能力的不信任,容易产生压抑的情绪和焦灼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和释放就极易走向极端。自私自利心理膨胀,人际交往支离破碎,人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感受到无尽的挫败感,各种压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个人的发展。
(二)阻碍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文化是精神财富的象征,文化丰富的国度才是强大的、幸福的。在冲突和困惑中构建起来的文化常常会造成一种急功近利的焦虑心态,背离文化本质和文化精神信仰的创新,造成精神体系的崩塌、文化内容的贫乏、虚假文化和消费文化盛行,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左右着人们的判断力,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
(三)破坏民族凝聚力。当文化焦虑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各种危机感、紧迫感融入到整个民族和国家文化体系、政治经济体系中时,是对民族凝聚力的重创。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整个社会都很难建立起一套合理的评价标准,很难建立一个完善的文化价值体系,而找不到自己的文化色彩的民族,终将迷失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没有指导自己本民族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如同一盘散沙。
二、大学生文化焦虑的成因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关键期,文化也面临着全面转型,正是在这种特殊阶段当中的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催生了文化焦虑。笔者认为造成文化焦虑的重要因素有三:一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冲突的影响,二是文化冲突下文化自信的缺失,三是文化环境危机的作用。
(一)全球化时代文化冲突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人类进入一个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对抗、碰撞,其程度和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背景下的文化冲突造成国人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尤其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观冲突。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无法解释当前社会生活,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作为文化主体的人面对多元文化价值理念的冲突,陷入空前的迷茫和失落。面对西方文化的复杂情绪,一部分人推崇传统儒家文化,排斥外来文化,掀起“国学热”。一部分人产生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危机,盲目崇拜西方社会宣扬的精神价值,要求“全盘西化”。所有这些反映在人的心理上就是对文化的焦虑心态。在“坚持传统文化”还是“选择西方文化”之间犹豫徘徊,不知所措,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不利于人的身心发展。
(二)文化冲突下文化自信的缺失。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一种信心和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本民族的理想信念、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定,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进一步突显,不同理念之间的相互碰撞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一定冲击,民众思潮困惑和精神焦虑比较突出,部分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所降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出现了危机。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不警觉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袭,不坚持自己本民族的主流文化,就容易缺失文化自信,两个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文化自负,是放大了自己,缩小了别人,即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上表现出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和妄自尊大,排斥外来文化。此种心理不仅表现为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导致文化上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还表现为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甚至对之表示不屑一顾。无论是文化自负还是文化自卑,都容易造成文化自信的缺失,而长时间的文化自信的缺失,容易导致支持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体系的垮台。一个人一旦没有了精神世界,也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一个国家没有了自己的精神体系,就容易沦为他国的附庸。
(三)文化环境危机的作用。环境塑造人,好的文化环境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塑造人格和稳定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规定和影响人的素质,确证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甚至影响人们对社会变革方向和道路的选择。所谓的文化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主体周围并影响主体活动的各种精神文化条件状况的总和。”[4]它是一个系统,由教育、道德、科技、文艺、宗教、哲学、民族心理、传统习俗等多种因素构成。对外来文化的恐惧和戒备心理,就是文化不自信的反映。文化自卑,是轻视、怀疑、否定自身文化价值的一种心理活动。其最大特点就是崇洋媚外,这是一种典型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随着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多元化趋势加强,各种文化思潮的激荡,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冲击。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文化建设方向和主旋律不够清晰,加上新兴媒体对西方文化的大肆鼓吹和渲染,从而造成了部分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降低,开始崇拜欧美西方文化,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抱有不坚定的心态,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自卑心理。
三、结语
加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文化是通过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交往以及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与自然的交往而获得传播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关照,形成一种稳固的安全感,人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不断的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生存发展的资料,以更好的心态进行自我的发展和完善。总而言之,正确认识文化焦虑,搞清楚造成文化焦虑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才能够消除人们面对文化冲突时的恐惧心理和焦虑心理,使个人和国家都摆脱“第三状态”,朝着积极、健康的状态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利.第三状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馬志政.文化环境的作用及机理[J].浙江社会科学.1999(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