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摘要:《庄子》一书不仅具有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而且具有美学价值。是庄子较早的把审丑纳入到了中国古典美学领域,标榜了中国古代的审丑经验。本文探讨了《庄子》寓言故事中的 “审丑”美学研究:从无数“丑”的意象来探讨其内在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蕴,剖析庄子言“丑”的思想根源所在,以及“丑”的表现力,从而体现庄子的审丑观-“丑”的崇高。
关键词:“丑”;“崇高”
一、《庄子》寓言中“丑”的表现
《庄子》中,塑造了一大批的“丑”意象,“丑”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概念,彰显着宇宙的生命力,显示着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是庄子表达其审美观、人生观、宇宙观的关键所在。“丑”意象构成了《庄子》一书的灵魂。“丑”显示宇宙生命力。自然于无为素朴中展现生意,承载真理,揭示真相。
(一)无用之用――“散木”形象
《庄子》中描绘了一系列的“散木”形象,这些树木的外形都不是笔直挺拔的,有些可以说是丑陋无比,但是在庄子的笔下他们却有着熠熠闪光之处。庄子把自然界的存在物原原本本的描绘出来,在朴素中彰显生机,庄子思想在“道”的指引下,通过因丑陋而被人认为无用的“散木”形象,提出了“无用之用”的理念,一反人们以“有用”为美的普遍心理,赋予了在人们心目中没有价值的丑陋的“散木”以生命和意义。
《庄子》中提到的第一个“散木”形象是“大瓠”,惠子认为大瓠大而无用,就把它打碎了。当惠子认为大瓠无用,其实是没有找到使用他的正确方法。在庄子看来,对大瓠之用在于“用大”,即大瓠的真正价值在于“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在《逍遥游》中,庄子又描写了樗,栎树,大木等“散木”形象。这些“散木”都有以下特征:一,他们的外形都不美,巨大无比,枝叶弯曲,在人们眼中是“丑”的;二,他们在人们眼中毫无用处。但庄子认为这些“散木”的价值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出来,即这些“散木”的“丑”显示了他们的宇宙生命力,并且使“丑”具有了“意义的丰满”,在这里庄子冲破了日常生活中人们从外形上辨别事物丑美的标准。不再局限于实用价值的思维,从另一种角度看世界。摒弃耳目和心智的影响,用“气”去感受,从而让人们了解道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开始了另外一种评判思维方式。外形“丑”同样可以有生命感和生命力可以充满活力,在宇宙中傲然生存。
(二)齐物自然――“丑物”形象
庄子的笔下,还塑造了一系列“丑物”形象,来说明宇宙的生命力。这些“丑物”也体现了庄子齐物自然的思想,是“使万物齐同于道”的思想体现。
在《齐物论》中阐述了吾丧我、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的观念。大胆使用“丑物”形象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些“丑物”在自然界中生长存活,对待他们的态度应该与美好的事物是同一的。事物是有差异性的应在“道”中把握事物的差异性。
首先,庄子认为世界没有物我之分,因为物我之分是不齐思想的最终根源,《秋水》中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奇一”的“齐物”思想,认为万物平等,“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没有彼此之分,也没用贵贱,高低之分,世界万物虽有不同的形态和属性,但是物性都是平等的,每一种事物的存在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非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则“美”与“丑”没有非此即彼的界限,也不存在优劣贵贱之分,他们同属于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丑”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形态,是和美并列存在的范畴。“道”中消解“丑”“美”达到“齐物”《知北游》中用“蝼蚁”“梯稗” “瓦甓” “屎溺”这些在形象上看上去丑陋的事物来描绘,不但说明了“道”无处不在,同时也说明了“丑”中包含着真理和真知。
(三)逍遥生死—“骷髅”形象
在《庄子》中有这样一个“丑”形象,它表达了庄子逍遥生死的观念,这个形象就是“骷髅”。宇宙自然的生命力也赋予了人们宝贵的生命,有生命就会有死亡,“骷髅”色形象说明了庄子开始关注生死问题,在论述死亡的时候,不仅描述死亡现象,同时也表达了“死之乐”的思想,这种对死亡的阐释是庄子“齐是非”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庄子看来,应该大胆直视死亡,大胆对这个丑陋的现象进行审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消除恐惧心理,不再逃避死亡,从而在人们的生命中不再仅仅有“乐生”同时也能感受道“乐死”的精神要领。“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腐朽。化腐朽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腐朽。故日通天下一气耳。”庄子认为生命就是由“气”组成的无论生死都是“气”的变化,生死相同都源于自然同时又归于自然。
二、“丑”的美学思想 ——自然美
《庄子》一书中众多“丑”意象虽然所涵指的具体思想要旨不尽相同,但不约而同的呈现出一种突破束缚和颠覆传统的力量,承载着庄子消解世俗价值体系、支离传统秩序的思想价值和意义,体现“丑”所凝聚的哲学内涵和美学意蕴--“丑”的崇高(言说真理)。
(一)自然美
庄子笔下“丑”作为一种独立的姿态,具有自身的美学价值。庄子主张“道法自然”也就是“法天贵真”,即回归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天地大美即自然之美。自然美即是,自然而然的美,本性的美,本色的美,顺应自然的美。“以道观之,万物齐一”从道的角度看待世界,以“自然”的视角对待万物,则“美”与“丑”没有彼此的界限,也不存在贵贱之分,同属于自然界的一个部分。
(二)德之美
“外天下、外物、外生”臻达玄德之境。庄子在《德充符》中有几为身体残缺、样貌丑陋的“畸人”形象,试图通过众多畸人形象阐述“德”之含义。通过世俗形德观念的支离,达到异于传统、消解世俗价值体系的目的。也是诸多“丑”意象的根本思想宗旨,亦是“丑”的美学思想。“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在“心斋坐忘”中体会至德。 “德”之意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纯朴的自然本性,二是最高的修养境界。
三、“丑”的崇高—-颠覆.印证
“丑”最初是指外在形貌上的丑陋。即个体外在形式上不规则不和谐是“丑”的基本内涵。正是基于“丑”的本源意义基础上,传统美学當中,对于“丑”的讨论也着眼于其外在形式上的特征。“丑”以自身携带的否定性质,展开了对于传统美学肯定性片面伸张下的审美传统的批判。从这种“丑”所凝聚的以否定性为基础的批判与颠覆的哲学内蕴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视到庄子之所以会采取众多的具体“丑”意象形式来承载思想做法有某种神秘的联系。
《庄子》文中的众多“丑”意象都不约而同的承载同一个思想主题:支离世俗、消解传统。无论是无用之“散木”对于传统功利价值观念的消解,还是“畸人”对于传统形躯意识和德性观念的支离,都能够让我们看到,庄子对于传统的、世俗思想观念的价值体系的质疑和颠覆。通过具体的丑人、丑物的意象来承载,将一种突破和颠覆的力量通过“丑”的形式来传递。体现“丑”的美学思想:对审美观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对天地万物的包容和对生命的关怀,以及对真理的揭示。
作者简介:白红利(1991年 6月-),女,籍贯:河南省濮阳市,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油画方向)研究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