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殳妤岚
摘要:人文性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现代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美术教育教学应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让学生的思想进入到美术视觉文化的艺术乐园之中,更好的激发他们关爱自己,热爱生活,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思想感情,让美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间播种。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人文性质;体验;文化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价值、理念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①。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形成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美术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并为学生一生的精神追求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一、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②。两者相互依存。而情境教学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美术学科以其得天独厚优势更适合于开展情境教学,它以画之美、形之真、情之切,融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以美术自身的丰富美感、鲜明的形象,伴以教师情感的抒发、渲染来激起学生的情绪。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光是用耳朵听、靠眼睛看,还能被情境所驱动,用“心”去学习,促使认知能力及心理品质共同发展,以取得完满的教学效果。
例如: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教师将油画《伏尔加河的纤夫》配上《伏尔加船夫曲》,两者融为一体,这样学生能很快进入审美心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觉,从而体会纤夫们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使学生为纤夫坚韧顽强、勇敢不懈的拼搏而感动,为画家高超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叹服,使美术欣赏课达到让学生触景生情的效果。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同学们的耳边同时响起那凝重、高古的《高山流水》、《渔舟唱晚》…不仅能唤起学生对作品意境的畅想,还能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慕。
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创造出来的,点、线、面、形、色、质记录着人类发展的悠远历程,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当美术课堂中人文情怀得以张扬的时候,美术文化背后蕴含的情感因素就会更好地突显出来,丝丝缕缕,融化到学生心灵中,点点滴滴,渗透到学生的血脉里。
二、课堂互动,体验人文情感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表现为师生面对同一艺术审美对象,共同参与艺术活动,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并相互给予对方尊重和欣赏。
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将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课堂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人体比例"教学中,让学生相互观察,体验人体的活力与美感;通过观看人体的视觉体验,丰富学生对人体各种站、坐、跪姿式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体验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从而产生对学习美术持久的兴趣。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也就体验到了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三、放眼生活,培养人文素养
生活中优秀的视觉作品是人生的教科书。人们往往能凭借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使人们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砥柱,培养一种关怀之心,启示并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所以,在课堂内外,借助现代视觉图像、媒体的力量,让学生从更广泛的美术作品中获得崇高的思想感情、坚强的性格培养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在欣赏现代公益广告如: 《family》时,引导学生敏锐的对社会问题进行更深入多维的探讨,学会关爱自己,关爱家庭,关爱社会。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地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出学生思维一片活跃的局面,学生更能真实地关注社会生活进行思考,又能使学生自身产生一种危机感和使命感。
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一个理想纯洁的人,内心充实的人。以达到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提高人文素养。关注自身,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让我的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让我们的心灵更为充实,让我们的目光更为敏锐。
四、拓展视野,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的视觉图像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美术作品和文化的连接,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如:反映反法西斯作品:《歌乐山烈士群雕》、《转战陕北》、《地道战》、《太行丰碑》、《艰苦岁月》、《和平鸽》、《格尔尼卡》,这些作品反映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不同,但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与我国的潘鹤、罗工柳等艺术家对于这一野蛮行径都表现出无比的愤慨,通过这些中西美术作品我们不难想到万恶的法西斯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无比灾难。在那个炽烈的岁月里,这也许正是艺术家在他们各自千奇百怪的人生体验和艺术实践中唯一的共同点。
美术作品只能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才能被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只有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景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是学生从美术作品中理解人类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以及正义和自由的追求。学生感悟到的正是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对多样并存文化的尊重。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③。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術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教师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让学生的思想进入到美术视觉文化的艺术乐园之中,更好的激发他们关爱自己,热爱生活,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思想感情,让美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第15页尹少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第31页尹少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第16页尹少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