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叶海函
摘要:通过对探究式学习活动和新课程教学功能的探讨,探讨了历史课堂教学问题情境设计的多种方法。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具体教学案例阐明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情境的全面性、真实性、情感性、问题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历史新课程创设的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六个途径。
(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
如讲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这样导入: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逝世,十年之后的1980年5月17日才为他开追悼会,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那是怎样的一个“十年”啊?学生偏着头想了想就自觉地看书、交流来解开这个迷团。制造悬念,一层一层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的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体验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自然而然的,问题的解决是必须的,从而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
学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争论型问题让学生争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进一步激发,深化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讲《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们是支持还是反对?学生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进行了辩论,正方同学观点明确有科学资料为论据进行陈述;反方同学据理力争有大量的实际情况做论据进行反驳。有争议的问题的创设本来就是没有标准的答案,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辩论的过程里,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
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探索性问题,学生并不能完全依靠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马上就能回答,而是要求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 如我在讲述《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关于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圆满的完成了课堂目标。
(四)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使学生的认知沿着教师设计好的台阶拾级而上,顺利实现了“低起点,高落点”的良好教学愿望。在设计递进式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要避免梯度太大,也要避免将问题设计得太细、太具体,以免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
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历史一去不复返,不可再现、不能更改、不能杜撰,因此,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必须有直观形象的支持。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适合了学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结,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栩栩如生的问题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具体的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我们在对学生讲述新中国的成立的时候,通过播放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报告的录音,使学生感到置身于1949年10月1日,正在北京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听到了毛泽东的报告,在这种历史情境下,让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欢庆这后,又向学生提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了哪些严峻局势?”的问题。这样的情境问题,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相沟通。
(六)创设角色式问题情境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许多活动都没有亲身经历,教育教学时也就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为此创设一些如演员般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形体语言、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来感悟教育目标,是一种有极大说服力的教学手段。例如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时选七位男生扮演士兵,事先交待好角色要求。然后设置了三个场景:第一,大家欢送这七位男生去当兵,鼓励他们多立战功;第二,战争在持续,一位女生朗读前线的士兵(男生)寄回的书信,信中讲述战争的艰难与伤痛,并委托同学们代替自己看望家中的父母;第三,戰争结束,七位男生只回来四位而其余阵亡,缺胳膊少腿的士兵(男生)一脸木然的看着鲜红刺眼的奖章。最后,请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感受,交流对战争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设计,让学生穿越时光的隧道置身于历史环境中,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亲历”了一战,深刻体验了它的“灾难”性结果,既生动又很好的完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小结
综上所述,现在新课程的目标就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而这种转变就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之中,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无疑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关键,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源泉。采用多种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开展有益的讨论,引导学生用眼观察,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启发学生动口讨论,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到由“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的程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