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兼容并蓄建立新商道

时间:2024-04-24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学说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界基本是以学习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案例为主。应该说,西方优秀的经营管理思想对于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确实功不可没。但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企业从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寻找动力,创造了飞速发展的奇迹。这让我们不得不对东西方企业文化进行再思考。

是时候总结中国的商道了

东方企业文化和西方企业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西方企业文化的兴起源自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重视定量和模型分析,比较擅长运用统计知识等工具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以提高组织效率。所以,从管理的理性化、操作化和规范化等方面看,西方的管理思想似乎更胜一筹。但西方企业文化也有缺点,就是过于教条、缺少辩证。

相比之下,东方管理思想更重视定性和哲思,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全局性的运筹帷幄,以及伦理道德价值。比如,对人的理解、判断、假设,是中国古代先贤最核心的思想,他们从朴素的生活出发,通过日常的观察和思考研究人的心灵和行为,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这些文化精华对做企业非常有益,甚至能解决现代市场竞争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企业里不仅有定量的问题,还有大量定性的问题,像人的心灵归属、企业的价值追求等,这些问题很难量化。人不是机器,培养好的心态、好的素质、好的人格,解决人内心深处的问题,往往比建设新工厂、安装新机器要难得多。辩证思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西方人一直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其实《道德经》《易经》都是最古老的哲学。中国人潜意识里就带着哲学的辩证思维,老百姓都知道福祸相依、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些朴素的道理。我们的经营之道,如发展混合所有制、协同创新也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的。如果要说明东方文化的缺点,那就是缺少严密的逻辑和系统的归纳。

现代企业管理包括几个大的方面,一是战略和文化,二是组织行为,三是量化分析,四是科技創新,五是市场运作。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多集中于量化分析、科技创新方面,东方思想多集中于战略文化、组织行为管理及市场运作方面。所以说,东西方文化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我们绝不能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基本是向西方人学习管理知识,今天中国已进入大企业时代,我们在虚心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时,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建立自己的新商道。

新商道,“新”从何来?我觉得来源有三个:

?中国5000年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我们要学习古代先贤的智慧,这是能让我们胜人一筹的东西。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处理竞争的办法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处世哲学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习方法是“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的对标学习;治理思想是“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稳中求进,稳健中求进步。中国的企业家和员工大部分是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我们应很好地学习并运用传统文化精华,不断提高经营水平。西方人对东方智慧也很看重,很多名人演讲或图书,开篇就引用老子、庄子、孔子的话。

结合中国实际,向发达国家的企业家学习。

从今天中国鲜活的市场经济、企业实践中概括成功经验。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锤炼,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已不输外国。

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神化,而是要让东方的古老智慧与西方的科学精神兼容并蓄。毛主席曾提出,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针。中国企业要坚持中国文化的根,以西方管理为手段,中体西用,渐渐形成适合中国或东方企业的相对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西方历史上有很多大思想家和先贤,他们往往仰望星空,进行理性和逻辑思考,注重求证、逻辑清晰且态度严谨。孔子的思想大部分集中在治国理政、人际关系、组织行为等方面,更多是在讲修己安人的哲理。虽然这些思想无法回答我们今天的所有问题,但其关于人性与价值的思想却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既可以指引企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也可以成为管理者内心的一面镜子,时时校正我们心灵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永远都是孔子的学生。

在企业的发展观方面,孔子的两个重要观点可以用来考量对“度”的把握,即“过犹不及”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犹不及”提醒我们,企业经营要有“中道”的智慧,保有一颗平常心。我认为,做企业有四个不能“过头”:发展不能“过头”,要追求可持续性,实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业务不能“过头”,要集中做好优势业务,把握舍与得的平衡;风险不能“过头”,要考虑承受力,这是抓机遇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市场不能“过头”,不能“包打天下”,而要“三分天下”,做好规模与控制力的平衡。过犹不及其实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不是平庸,更不是“老好人”,谁也不得罪,而是避免两个极端,力求达到最佳状态,就像几何学里的0.618黄金分割点。我主张,凡事不做激进派,不做落后派,做个促进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有“恕”道,“恕”字拆开看是“如人之心”,就是说要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用到做企业上,就是要有利他主义。

在企业的目标方面,孔子讲“仁者爱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真正的仁者要有爱的真诚,真正的智者必须做事利仁。企业经营以盈利为核心,但企业不是单纯的经济组织,做企业的根本目的还是要为社会大众服务。我们应有仁者的素质、修养和胸怀,有感恩的心态和爱人的思想,以包容理念和利他精神,努力造福社会。很多企业不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赚了钱,但并不受社会欢迎,企业内部也矛盾重重。

在选人用人方面,“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这些思想告诫我们,企业选人用人要重业绩,让能者上、庸者下,树立好用人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同时要知人善任。孔子把优秀的人定位于“士”,最低要求也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即人要守信用,说到做到。另外,孔子主张用学习的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强调的都是要不断学习,学思并重、学行并重。

在企业管理方面,孔子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天下为公”指的是民主管理,选贤与能参与管理。现代公司制之所以称为公司,也是指要有民主、规范、透明的管理。此外,孔子要求做事尽善尽美,这应是企业管理者的最高境界;“见贤思齐”,可以作为对标管理的思想基础;“道千乘之过,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应用于企业就是要先进简约;孔子主张终身学习、建立互动式组织学习,《论语》其实就是孔子和学生在深度会谈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

《企业迷思——北大管理公开课》作者 :宋志平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在核心价值观方面,孔子主张“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主张“仁、义、礼、智、信”。这些思想虽在后世的实践中有所偏颇,但由此发展出的三纲五常,曾维系中国社会上千年,对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启示我们,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纲领,树立良好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础。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千百年来深深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高科技时代,人类一天创造的财富可能比孔子时代一年创造的财富还要多,但人类却感到空前不安,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问题交织。在这个时刻,我们应静心聆听孔子的心声,重拾古老纯朴的价值观,从容淡定地走向未来。

做企业需要包容

崇尚包容,源于我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也源于工作之后经营管理的客观需要。做企业为什么要讲包容呢?这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既是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过程,也是不同价值观冲突和协调的过程,还是社会整体包容性越来越强的过程。企业也是如此。从做企业的目标和目的性来看,企业的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只考虑投资者利益的阶段,即一切都围绕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个目标。

第二阶段是企业公众化阶段,把投资者、客户和员工的利益都放在企业的目标中一起考虑。

第三个阶段是社会化阶段,不仅要注重投资者、客户和员工利益,还要关注整个社会、自然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注重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现在,我们进入了企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是社会的,所作所为必须符合社会要求,必须首先重视和维护社会大众利益,必须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必须努力打造阳光企业,创造阳光财富,必须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实现包容性发展。

“包容性发展”这个概念最早是亚洲银行提出的,指的是人和自然之间、先进和落后之间、富裕和贫穷之间的包容。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我所理解的包容性发展就是做企业要有共生多赢的思想,有利他主义的精神,将自我发展纳入社会进步、集体成就之中,兼顾社会各方利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包容的经营哲学,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企业要实现与自然、社会、竞争者、员工的“四重和谐”。与自然和谐,是指善用资源,实施绿色、循环和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贡献。与社会和谐,是指严格恪守商业道德,创造优良的产品与服务,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努力打造阳光企业,创造阳光财富。与竞争者和谐,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力求双赢、多赢和共赢。同行之间,坚持理性竞合,摒弃恶性竞争;国企与民企应像一杯融合的茶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要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与员工和谐,是指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充分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分享企业改革发展红利。

做企业需要包容,做企业家更需要包容。松下幸之助说过:“带领十几人的团队,言传身教就够了;带领几千人的团队,用管理就够了;而带领四五万人的团队,就要用思想去感化他们。”我觉得还可以加上一条:如果带领的是几十万人的团队,你可能就要双手合十,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拜托他们。大企业的领导者要有胸怀和容纳度,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在企业里,工作是大家一起干的,企业家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包容。企业家要知人善任,待人亲和,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给大家温暖感和安全感。在处理利益时,应能先人后己,把集体放在个人之先,能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回想这些年大家对我的称呼,刚毕业时大家叫我“小宋”,后来叫“宋厂长”“宋总”,现在叫“宋董事长”,但更多人依然叫我“宋总”,我觉得挺亲切。我对“宋总”的理解是,总是想着大家,总能在困难时帮助大家。

当然,包容不等于没有原则。这些年,我虽然没和部下红过脸,更没有拍桌子瞪眼睛,但我是个有原则立场的人。对一些不良作风和不好的现象,我会直率地批评。不过,我对事不对人,而且很少当眾批评人,经常是与对方坐下来面谈,而我更多时候都是表扬和鼓励大家。我提倡“善用表扬”,因为做基层干部很辛苦,常有各种委屈,压力也很大,大家一年到头忙忙碌碌,总不能连句表扬的话都没有。我也有生气的时候,但我生气大多是因为同一个问题,就是“能做好,为什么不呢?”如果是能力问题,我并不责怪大家;如果是责任心问题,我会严肃批评。做企业不容易,要求部下每战必赢比较难。但输绝不能输在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够上,不能输在干部心不在焉和不在状态上。

君子是人生的一面镜子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对企业员工来说,以什么作为行为标杆呢?我主张在企业里弘扬君子之道。文化是集体人格,按照荣格的观点,集体人格并不是形成于当代人的有生之年,而是埋藏于一个集体的历史记忆,而中国人最古老的记忆说到底就是君子之道。

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中提出人生三问:如何做出完美的事业,如何拥有幸福的家庭,如何坚持原则正直一生。他认为,事业是人生幸福的巨大动力,事业成功的标准不是高薪水、高职位等外在东西,而是追随自己的梦想和兴趣,去做真正喜欢的工作。与家人、朋友的关系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源泉,因此要花时间经营,学会以同理心考虑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做到“人之所欲,施之于人”。此外,做人要诚信正直,关键时刻不能有道德让步。作家大卫?布鲁克斯在《品格之路》一书中发问:“人应追求好的人生履历表,还是好的追悼文?”好的人生履历表是指人一生中所取得的辉煌功利,好的追悼文是指人对社会和他人真正的贡献。查尔斯?汉迪在《你拿什么定义自己》一书中,通过回顾自己的人生成长阶段,引发读者不断思考所应珍视的人生价值。到底怎样才算好的人生?我想,如果一定要找个答案,那就是要用恭敬的至善之心去经营人生,用谦卑的大爱之心影响世界。

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设计,是人生修行的一面镜子。我们应感谢古代的先贤大师,他们穿越历史构建出的君子形象,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指引几千年后的中国人走向心灵的康庄大道。我们也应感谢西方的文化学者,他们关于人生的深邃思考,丰富了君子人生的内涵和实践道路,让我们有了认识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参照。做君子就是做个合格的、有理想的中国人,做个有信念、有追求的企业人。当君子的涓涓细流汇集成强大的集体人格时,企业这条奔流的大河,就会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