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尝试

时间:2024-06-03

郭悦茹

摘要:本文以罗杰斯的学习观和教学观为理论基础,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试以《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为例,提出自己的实施方案,力图把罗杰斯的教育思想落实于当前的教学改革中。

关键词:人本主义;自我——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研究性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都有发展的潜能,社会文化应促使人的潜能的发挥和普遍的自我实现。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该学派中对学习理论问题研究最多的心理学家。

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1罗杰斯的学习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罗杰斯以“机体潜能说”和“自我实现理论”为思想基础,提出了关于“意义学习”的一系列观点。简述如下:

所谓意义学习是指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发挥为基础,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自主选择的自认为有生活和实践意义的知识经验为内容,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以毫无外界压力为条件的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

1.1.1人的学习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

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寻求知识、真理和智慧以及探索秘密的欲望,不用督促,不用指导,也不用传授。而学习的过程就是求知或学习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当各级水平的学生遇到对自己有意义、恰当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

1.1.2学习的目的是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

“自由是指能使人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自己作出抉择的勇气这样一种品质。自由是一种对自己抉择的道路所负的责任。自由是个人对自己是一个显示过程的认识。”所以,学会自由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1.1.3学习的内容是学习者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知识和经验

在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问题上,要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充分自由,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去选择,这样才能唤起学习者的自我——主动地学习。

1.1.4学习的过程及方法

意义学习有许多都是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进行的。面对现实的生活问题,亲身体察,是自我——主动学习的关键。若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和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将会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1.1.5学习的条件

为了让学生进行自我——主动地学习,达到学会自由、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变化的目的,应为其提供宽松、自由、无外加压力、无讥讽的良好的学习条件。

1.1.6自我评价

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使自我學习成为负责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自我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选择何种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者应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去追求特定的学习目标。

1.2罗杰斯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的教学观与其学习观是紧密相联的,除了体现在自我——主动学习上之外,还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教学的培养目标及“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上。

1.2.1教育目标

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个人”,应该“注重发展个人的主动性、独创性和责任感”,使学生学习成为“自由的、负责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

1.2.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罗杰斯的教育改革思想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及试行。

在该模式下,教学过程无固定结构,教学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气氛中进行;无固定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材料;教师不作任何指导,称“非指导性”教学法。

证据表明,学生在课外若能学会更充分的自我——主动学习,则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创造力与责任感,这样的教学最终能使学生得到最好的个性发展。

2.教学尝试——以《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为例

2.1教材分析

本章第1节中,引导学生实际探究某一物体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并获取可靠数据,作出图像,并与组员充分讨论,分析图像的意义,寻找规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科学态度和精神。

第2、3节中,提供了一份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真实测量记录,抛出问题:“如何根据测量记录中的数据求出该物体运动的位移?”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的基础上,尝试学习极限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其预留可供思考的空间。把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极为深刻而又有效的思维方法,以简约化的方式呈现,避免了对知识点教学的强加灌输。

第4节紧接着研究一种简单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从逻辑层面上来看,很自然很顺畅。“做一做”栏目更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把运动规律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经过思考与讨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帮助其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

本可以到此为止,但新教材却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单列为一节,其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智慧博学的亚里士多德何以铸成大错”,“为什么伽利略的工作对物理学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我们有何教益”都是物理教学应当回答的问题。

“学者故章,学问故事的启迪,常常不在学术和学问本身之下”,教材不仅想让学生从充满哲理的科学故事中汲取科学的信息,还在“STS”栏目中通过讲述“伽利略看科学与社会”,让学生体悟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由此,架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思想、热爱物理科学的桥梁。

2.2教学实施的方式

既然新教材却把本节内容单列出来,可见编者对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的重视。希望学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能领悟前辈大师的科学精神、物理思想、研究方法,取其精髓并有所借鉴。

如何摒弃原有的枯燥的灌输式纯阅读教学,在45分钟内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是否应提供一些实验器材供学生自主探究?教科书上介绍的材料是否充足,需要补充吗?……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备课前都会反复琢磨。

从多次的教学实施结果来看,45分钟似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妨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试着完成这一节的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之一,其目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它可以通过设置独立运作的“研究性课程”( 保证固定的课时、配备专职的指导教师、设计完整的课程方案、实施规范的监控与评价)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并可以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或成分有机地渗透到其他常规的课堂教学中。

它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它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通过多方位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尊重和欣赏他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最终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

显而易见,要将罗杰斯的教育思想付诸教学实施,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2.3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突出“自我——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把他们放到伽利略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去,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活动,使其成为“简单层次上的”科学家,寻找真正的问题答案,品尝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快乐。

在物理实验室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

2.2.1创设背景,提供资源,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除教科书上呈现的材料外,课前向学生提供其他参考资料的来源:如书籍《物理学史》(弗卡约里)、《物理学史》(郭奕玲、沈慧君)、《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伽利略)等;如网络资源维基百科、谷歌搜索等。

通过背景材料的查阅,让学生“穿越”到曾经的历史中去了解:

①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是怎样的?

②伽利略的科学信念是什么?

③当时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在概念上存在哪些困难?

④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两个自然速率不同的物体连接在一起,情况会如何?

⑤若取大石头一块,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一块,下落速度为4;整个系统下落速度是多少?

⑥是否有矛盾?伽利略进行了怎样的逻辑推理?

⑦生活中的情景是怎样的?

2.2.2建立假设,分组进行理论推导

借鉴参考资料中查找到的伽利略的设想,自由分组,合作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演算。

①研究落体运动前要解决的问题。

②困难有哪些?

③猜想落体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④依据伽利略的科学信念,该运动可能具有哪些特征?

⑤对上述可能性分别进行数学演算,各组将结果呈现,讨论并选取最佳设想。

2.2.3设置实验场景,合作体验探究过程

①如何检验上述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②当时的困难是什么?

③以现有实验室条件可否模拟当时的场景?

④按已分好的小组合作探究。

2.2.4交流讨论与评价总结

①进行了之前的研究后,是否直接得到结论了?

②组内、组间交流讨论,并总结出结论。

③伽利略的研究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④评价自己刚才的学习。

⑤以短文形式或其他艺术表现方式表达自己受到的启迪。

2.4课后反思探讨

①如何评价亚里士多德以及他的观点。

②伽利略是否真的做過比萨斜塔的实验?

③伽利略“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后来发现,如果是后者,将会推导出是否复杂的结论。”到底是怎样的结论?

以上的设计方案试图把学生带回到历史的情景中去,借鉴历史的发展过程,采用问题引导与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学习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实验妙思,在自主“经历”伽利略曾探索的主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各方面潜能,更为责任感的养成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综上,罗杰斯的教育思想对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呼唤教育的人性回归,培养个性的、能适应变化的、全面完整的人,具有绝对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0-403

[2]张奇.学习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327-3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