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杜雨佳
摘要:现代学校教育通过课程将道德教育思想灌输于学生的心中,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和完整生命的独立个体。然而,现如今道德教育泛政治化现象日益严重,“学生成人化”现象比比皆是。本篇文章是对近些年来道德教育泛政治化现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期望可以对道德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道德教育;泛政治化;现状;问题
1. 前言
德育是当代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推动和保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通常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实质上,这两种教育无论从教育的内容方面还是目的方面都各有不同。让学生过早地接触政治活动和政治书籍,忽视基础文明教育,会使得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
2. 我国道德教育泛政治化的现状
我国道德教育泛政治化的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道德教育逐渐为政治服务,忽视了被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能有机会成为拥有良好政治观念的人,重政治而轻德育,出现本末倒置现象的同时也忽视学生身心發展的客观规律。将政治立场、政治思想意识排在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培养之前灌输于学生心中,会出现“学生成人化”的现象。在面对小学生大谈政治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其次,社会道德的评价标准与政治背景挂钩。社会企业的招聘、事业编制的考试、公务员的选拔以及晋升等等方面,都面临着政治背景的考量。你是党员、积极分子还是普通群众,无形之中影响着你未来的发展,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
最后,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畸形化。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两者本应是一种互相制衡的良性关系。但由于道德教育泛政治化的问题,使得道德教育也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权威的工具,随时都会被政治形势的大潮所淹没。
3. 道德教育泛政治化所存在的问题
3.1目标的单一化
道德目标的建立应遵循多样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注重基础文明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这样才能将道德目标落实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使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和完整生命的独立个体。但现如今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空洞理想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结合度较低,存在泛政治化倾向。
单一的以马克思理论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没有结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自身需求,道德归根结底是要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非处理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立德立人”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应以学生内化社会行为规范为目标,逐步塑造人的完整生命和培养人的健全人格。
3.2内容的空洞化
现行的道德教育仅停留于表层的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大量灌输,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教师对于理论的实践过程,内容的逻辑和产生的缘由只字不提,学生为了考试成绩只能死记硬背,没有较好理解的情况下盲目跟从,导致道德素质教育成果缺乏时效性。
德育教育的内容变成政治形势的附属品,因政治形势的改变而改变,没有独立的意识形态和教育内容体系。从德育教育的目标就可以看出德育教育的目的已经成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要求的集中反映,其内容自然而然地服从于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形势,德育完全演变成为政治教育,其内容与党的政治路线和规章政策完全统一。德育的内容顺势而变,教师无所适从,学生被长期灌输政治思想而产生逆反的心理,而真正的德育教育工作内容无法开展,工作目标无法实现。宏观层面上的理论无法与社会的实际发展和学生的自身需求相结合,最终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失去兴趣。
3.3方法的陈旧化
德育教育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多半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便是利用教学软件、音频设备等等现代科技手段,但其本质是不变的。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背,课堂上很少进行讨论,学生也很少发言,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与互动,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消化理解情况,学生产生消极懈怠的学习状态,没有办法投入到德育的学习过程中。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不仅仅是教学设施的创新,更多地是提倡教师将德育教育的理念很好地融入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做中学,这样学生才能铭记德育教育的内容。
3.4思想的禁锢化
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意识。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爱党、爱人民的意识,但不能作为政治的承载者加以训练。其主要体现为对学生思想的禁锢,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给学生自行选择的机会,强制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唯一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去学习并进行统一考试,而不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学习和感兴趣的课程,其实质就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强行灌输而不是引入其他各种哲学和政治学流派,在多种流派的比较、思辨和批判中,让学生依据他们的理解,自行选择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体系,自行选择他们的学习方式,无疑扼杀了受教育者的自由思辨的权利。当学生的思想收到了禁锢时,人就会变得刻板、迂腐和固执,没有包容心,更严重的会扭曲人的人格。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会导致人下意识用政治思维和政治方法去解决事情,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相互防备、缺乏最基本的信任,也使人们容易忽视他人的合法权利、扭曲事实和丧失理性判断。
参考文献:
[1]吴俊清.德育泛政治化的现实表现和原因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0).
[2]刘五景.“泛政治化”“去政治化”抑或“中性化”——对政治与教育关系的再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3]王丽荣.浅谈我国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J].现代哲学.2001(1).
[4]葛新斌.关于我国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