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高晶
摘要:目前,高校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存在理论与写作实践的脱节现象,教学成果不甚理想,部分学生消极写作,写作保量而不保质。因此,有必要建立高校基础写作课程的有效课堂,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本文将就如何建立高校基础写作有效课堂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基础写作;有效课堂;写作实践;写作主体
一、高校基礎写作课堂教学现状
基础写作课程是文学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是大学阶段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写作能力是文学类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能写会写不仅是其在校期间的基本要求,更是其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能力,因此重要性可见一斑。
目前,基础写作课程的授课成果往往不甚理想,由于课时有限,且授课内容偏重于理论部分,故很难大量的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训练,且大部分学生自我创作的主动性较弱,极少进行自主创作。于是写作理论的授课常常流于形式,成为纸上谈兵而缺乏针对性的实践,导致学生创作不得要领,频频出错。对待课后作业,部分学生也是应付了事甚至抄袭,且教师亦很难有时间、精力对所有学生的文章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而根据教育心理学当中的反馈效应“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会对学习过程发生强化作用。” 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反馈即使再多写也多是发生了量变而没有质变的提升。因此建立基础写作的有效课堂,改变写作课学习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有效课堂应注重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虽然“基础写作”这门课程从教材的设置来讲更侧重于理论,但写作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于实践之上。“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性、探索性的学习者。” 写作更是“以主体鉴赏客体(知识或实物)满足自身享受需要为主的审美活动以及以主体检测客体(知识或实物)为主的评价活动。” 故写作主体的感受才是创作的制约因素。因此,写作课应突出创作主体的心理体验。
由于写作课堂受制于学时与活动范围,并不利于写作灵感的激发,但该课程学生人数较多,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作以及校外采风也存在难度。故寻找恰当的方法缝接理论与实践的缝隙便尤为重要。
三、基础写作课程有效课堂建立的几点尝试
为提高学生创作的主动性,建立良好的写作教育氛围,笔者根据自己的相关经验以及对相关学科教师课堂的调查做了以下的尝试与思考,以促进基础写作有效课堂的建设。
(一)建立学生交互学习机制,诱导学生写作思维
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是改变学生写作现状的行之有效的促进手段。如按学生写作素质的搭配设置学习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小组中起到相互促进和增强思辨性的作用。各小组所承担的任务是定期出题、组织写作活动以及对文章的鉴赏与评价。为避免学生出现“搭便车效应”,习惯坐享其成,在活动中要强调全面参与,轮流承担任务,教师掌握情况并合理调控。并在布置任务过程中应发动学生的积极性,寻找他们乐写的话题。正如写作的规律是“物——意——文双重转化率” ,增强写作主体对客体自主而真实感知才是最重要的。这既强化了学生的观察与感受也有助于减轻教师负担,实在是一箭双雕的做法。
课堂上需要做的实践就是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增强他们对话题的敏感性。每节课给学生找一些新闻实事或新鲜的话题,要同学们集中讨论,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以及事件背后反映的一些时代主题,甚至在出现意见不同时,可组织课堂分阵营辩论。学生只有富有了写作敏感才能够增强对客体的感知,以做到从根本上去除学生无话可说的困境。
(二)重视写作的个体化差异,激励学生深度创作
但基本写作水平得到提升的前提下,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写作实践中发现,学生体现出了差异性的写作趋向。如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了对诗歌的兴趣,意象的选用、意境的架构都非常出色,但却不擅长散文、小说等其他文体的写作。一些学生擅长情节的架构,甚至具有写作长篇小说的经历,但却不擅长表达自己的内心,写不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就表现为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在传统的基础写作教育当中,往往很少重视到学生在文体写作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因此在讲授文体写作的过程中可按学生兴趣进行辅助分组。如新闻小组、诗歌小组、散文小组、小说小组、文学评论小组等,体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也有利于学生文体写作的深化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文章发布平台,促进写作评价机制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奖励性吸引”,学生的创作实践得到认可是激励学生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够激励学生的创作质量。较为适用的方法就是建立有效的文章发布平台。可作为平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更丰富学生的习惯。首先就是加强与刊物的对接,尤其是校级文学性刊物与报纸。在课堂实践中发现的好作品都有机会发表于刊物之上,这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高度肯定。能够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其次,现在正处于“互联网+”的时代,利用好互联网的手段也会为写作课堂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建立微博、微信等写作平台。比起传统的纸质文本,现在的学生更多的接触互联网阅读这种更自由,更随意的阅读方式。“‘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让更多的普通人可以写东西,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大学生所创作的作品.” 互联网平台更易于建立学生的交互学习模式,学生创作的文章发布于平台之上,所有学生都可以对其文章进行鉴赏,发表评论,在讨论中吸取经验,共同进步。综上所诉,笔者认为,基础写作课堂的建立,应当注重学生创作的主体性,以创作实践为前提,构建学生间评价学习的交互机制,注意并发展学生写作的个体化差异,如建立文章发布平台的方式促进对学生作品的反馈,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彦.《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文萍.《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3]李松林,贺 慧.有效课堂学习的根本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2卷第二期
[4]谭朝炎.大学写作教学的反思与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注释:
[1]文萍.《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02页
[2]王彦,《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第54页
[3]李松林,贺 慧.有效课堂学习的根本机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2卷,第二期
[4]《写作基础教程》(第5版)傅德岷、杨爱平、郑江义,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3,第2页
[5]李俊飞,黄德志.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意写作能力培养特征分析。文学教育2017年1月。
资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导,写,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写作课中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GA36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