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言与白话的相交

时间:2024-06-03

陈霞+朱琳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日新月异”的课程,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不断学习,其中有一脉相承的内容——训诂学,维系着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开阔的视角重新审视训诂学,运用训诂学的知识,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本文通过训诂学在文言文教学,现代文教学的实例举证,提出训诂学在当下语文教学运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言;白话;训诂学;语文教学

前言

学习语言是我们能够深入学习的必要工具。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其实是三条相交的脉络,三者都会交于一点。究其根本,古代汉语起着积淀作用,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新基础教育的相继推出,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比例明显呈现下降趋势。现在如果把训诂学仅仅理解为文言文的教学工具,那么训诂学这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似乎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正如陆宗达先生所说,训诂学是“一门语文解释之学”。语言是想通的,训诂学在训释文言的同时,对现代文教学也同样适用。

一、训诂学与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近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学习基础,我们在学习时,需要融会贯通。在此之前,文言文的学习十分关键,文言文教学也就成为重中之重。

反观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多是机械地选择逐字逐词翻译,背诵重要的字词,理解课文大意即可。填鸭式的教学只会一步步埋葬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作为学生,考试是检测成绩的不二法门。但是现在的考试中,考题基本来源于课外,很多学生还是束手无策,怀疑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如果真是如此,这是非常可怕的!

古书里常常会有一些较为固定且特殊的表达形式,利用“辞例”的结构特点来考释古书词语的意义。但是前人的研究也会存在不足,这时候,不仅需要独立思考,还需要“十八般武艺”实现古书辞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异文真像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古代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现象。诗文异文的产生源于后人的改动或误改,我们可以结合版本、避讳、文字、词义等各方面的信息加以判别。此外诗歌中还存在二义皆通、音近义同等难以判断正误的异文现象。古诗中的异文对于还原古文原貌,判定作品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

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见南山”以前是“望南山”。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五柳先生上”引东坡云:“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也。”说明东坡见的版本还是“望南山”。他认为“见南山”更有意境,不用刻意去望,才显得更加闲事。《文选》卷三十、《艺文类聚》卷六五载陶渊明此诗皆作“悠然望南山”。和苏轼说的,皆作望一样。白居易《效渊明诗》:“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也用的是“望”,不是“见”。徐复先生有一个重大发现:“《晋书·隐逸传》里说:‘南山是东晋前期的隐者翟汤所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和翟汤都是浔阳地区的世家大族。”翟汤比陶渊明出生早了一百年,是当地有名的隐士,而且道德风尚操拟古人。所以陶渊明是景仰隐居在南山的先贤翟汤。所以两个异文中,“望”更加贴切。

其他如俗语词,比较俚俗的,口语化的,民间中常用的词语。这些生活化的词语在诗文中也常常会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敏锐的双眼,细细捕捉。

以上只是筆者略探一二,如果教师真正能够把训诂学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中,这对于古诗文教学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也是一次训诂理论知识与古诗文教学实践非常有意义的结合,不断运用训诂学夯实文言文教学。

二、训诂学与现代白话文教学

如果将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仅仅局限为对教材文言文的讲解,那么这样的教学视野明显是狭隘的。训诂好比翻译,都是对语言或文本的一种解读。训诂学与现代白话文教学,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为语文教学再次注入新的活力。现代白话文中有很多文言文的影子,很多时候会给学生理解课文,正确了解文义带来一定的难度。这时候,训诂学的正确运用,可以破解诸如此类的很多难题。

中小学时候,我们便读起《红楼梦》,其中第三回写贾宝玉初次与林黛玉会面,见黛玉没有“通灵宝玉”,便摘下挂在头颈上的“通灵宝玉”狠命摔去,说“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作为学生,会问:“何谓‘劳什子?”红学家注解为“如同说‘东西、‘玩意,含有厌恶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又作“牢什子”,“使人讨厌的东西。”追本溯源,《辞源》的解释是:“东西、家伙。有轻视、厌恶的意思。也作‘捞什子。”那么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一花一世界”版块的《荷塘月色》,作为学生时代的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其中“微风过处”的“处”,我们大多会理解为“地方、处所”,即“微风飘过的地方”。敦煌变文《欢喜国王缘》中:“六宫送处皆垂泪,三殿辞时哭肠。”此处“处”与“时”相对;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宋代名将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处”前已有“阑干”,不可能再表示处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西游记》第三、四回:“拖出来看处,原来是个九尾狐狸。”《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卷十:“刘小官雌雄兄弟”:“那小厮见父亲病重,心中慌急,那里要吃,再三劝处,方吃了半碗。”不仅如此,处作“当时”讲,与下文“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交相辉映。

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豪,其文学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很多学生害怕,甚至不愿意阅读鲁迅的文章。这时候如果老师能够加以点拨,那么对学生的帮助是巨大的。比如《为了忘却的记忆》:“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如果单纯只告诉学生“眷眷”是“依依不舍”的意思;“拳拳”是“诚挚恳切”的样子,他们是很难理解真正的内涵的。“眷”形旁是“目”,表示“反复环视,不愿舍弃”,母亲紧紧看着儿子,生怕下一次就见不到儿子了;“拳”形旁是“手”,母亲紧紧抓着儿子,不舍之情难以言表。这些例子都能够证明:现代白话文需要训诂。

开启训诂学与现代白话文教学之路,将训诂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现代白话文教学,可以说,这是为现代白话文的教学成功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总结

语文课堂的教学,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白话文往往需要我们据古训,探求语源,文献印证,排比用例,同义连言等训诂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注释或者教参,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文本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如果能够掌握一些训诂学的知识,可以大大帮助我们择善而从,或是另求正解。

参考文献:

[1]训诂学[M]. 中华书局 ,郭在贻著, 2005

[2]高中语文语义探究[M].浙江古籍出版社, 陈小平, 2003

[3]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杨昆.文教资料,2015,(35)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