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陈宗华
摘要:无论我们走进哪一所学校,总会看到“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之类的宣传标语。这类标语传递的出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应该让学生成为学校生活的小主人,学校生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健全人格、强健体魄的学生个体。但是,反观我们的一线教学,这样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空谈层次上,所谓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关键词:小学生;参与活动;教育活动
前不久,我所工作的乡镇中心小学教研室承办了县教体局发起的“全县小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评比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我看到了精巧细致的手工制作,欣赏了独具匠心的创造发明,领略了聪明机智的小学生创造、发明的心灵记录。在参观、欣赏的过程中,一方面,我由衷的为参加活动的小学生们点赞,另一方面,我也产生了种种不解的疑惑。
为什么我会有种种疑惑呢?这还得从参赛学生的作品说起。我在欣赏所有参赛作品的时候,发现很多作品无论从选材到成品,具有莫大的相似性。例如,其中有十多件作品是用冰棍棒(类似于吃冰激凌时候所用的小木板)制作小房子,猛一看,房子造型各具特色,细一看,差别无二。还有用圆柱形小木棒制作的旋转风车,形式、用料雷同的不下五六件。难道这些不同学校的小学生们,他们的思维竟然出奇的一致?显然不是。在同送交作品老师的交谈中,得知有些作品源自教师淘宝中购来的半成品,然后组装成一件作品,附加上学生的姓名便上交了。有的作品虽然是学生完成的,但是构思却是来自教师网络中搜索到的案例,其实不过是对曾经在各级评选中荣获大奖的作品的二次复制。
原来如此!
可是,老师也有老师的一肚子苦水。
产生教师越俎代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原因一:思想认识有偏差。根据县教育体育局小学教研室下发的通知,进行全县小学生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提升全县小学生的科技水平、科学素养,营造学科学、用科学氛围”。但是,通知同时规定“成绩优秀的作品同时颁发辅导奖。”按照惯例,只有学生的作品被评为一等奖,辅导教师才会获得辅导奖。而只有获得辅导奖,教师才可以在各项荣誉评比中获得加分。也就是说,真正激励广大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这一活动的最大因素在于获得辅导奖。至于促进学生“科技水平、科学素养,营造学科学、用科学氛围”,则是位于其次的因素。当然,教师同时也是一个人,他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各种证书,从而为自己在职称聘任、待遇提升方面增强竞争力。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原因,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选择了淘宝网。从而造成了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看似精致,实则虚假。
原因二:师资资源短缺。虽然最近几年,政府在解决大班额问题、师资短缺方面投入很大,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师生比不合理的窘境。可是,随着县城新建学校的招生,以及骨干教师交流学习制度的推行,很多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不断进城、抽调。造成了新招入的教師数甚至低于教师流动数的奇特现象。笔者所工作的乡镇,开学初,有的农村完小,连基本的语数英主科教学教师数都难以满足。试想在这样的师资情况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科学课、综合实践课等,又怎能有效、真正开展?毕竟广大家长的眼睛还紧盯着孩子的语数英成绩。教师在繁重教学任务的压力下,自然偏向于语数英教学。面对如此活动,教师也只好借助网络资源,省时、省力、“高效”(易获奖)。
如何解开这个难题呢?解决的办法必须一方面让学生的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培养科学素养的平台;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到教师辅导学生付出的辛苦,让老师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益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解决此问题的方式、方法。
第一,在评价方法上,城乡分开评价。学生活动,教师包揽,这种情况在县城一级的学校,相对来说,问题较为轻微。在农村学校,由于主客观原因,问题较为严重。毕竟,农村的学生,在家庭条件、社会环境、教师教育方式方法上,同县城一级学校的学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客观的差距,加上教师主观上力图获奖的心理动机,造成造假现象的泛滥。所以,如果在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的时候,驻城学校作为一类,农村学校作为一类,分类评比,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客观原因所带来的潜在的评价不公,让农村教师也有机会获得辅导奖。
第二,在送交作品上,加大打假力度。之所以教师越俎代庖,包揽本需要学生参加的活动,不仅仅是因为客观条件上的“不能完成”,还在于造假易于达成预期目标。因为,在最终的评选环节,评委主要是针对作品优劣与否进行评价,而不考虑作品真假与否、不考虑作品是否为学生原创。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送交易于获奖的“作品”呢?如果在评选过程加上鉴别环节,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造假的成本。例如,每一件作品都需要经过网络搜索鉴定,如果鉴别出为抄袭或者网上购得作品,则取消评选资格,并给予相应纪律处分。如此,冒险送交假作品的情况,势必会大大减少,还活动以本真色彩。
第三,在师资配备上,扶贫救困。农村教学资源短缺,这是教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虽然在政策上,教学资源向农村倾斜,可成效依旧差强人意。一方面,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新教师流失快,造成有设施不会用、有资源放仓库的无奈景象。另一方面,政策分配的教学资源存在粗放型分配,造成需要的没有,用不着的一堆。例如,每一年的图书配备量是比较大的。可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科普读物并不多,多的是适合教师阅读的教学参考类图书。
让学生真正参加到为他们举行的活动中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个追求的教学理想。它应该像一颗种子,在学校这片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为了看到学生智慧之花的盛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需要思考、行动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所有教育人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梦霞,王佩佩,王玲凤,陈传锋. 中美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比较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5,(05):97-102. [2017- 08-11].
[2]赵丽霞,曹瑞,麦清. 天津市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1):62-65. [2017-08-11]. DOI:10.16137/j.cnki.cn12-1303/g4. 2015.01.019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