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吕湘阳
(新疆团校 830001)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辛亥革命,简要分析两者对于自身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影响及其中缘由,从而浅谈后发国家在现代化登山赛中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明治维新;辛亥革命;后发国家;现代化;策略
引言:
1911年,注定是一个伟大的年份。当中华大地沉寂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中时,武昌打响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枪,正式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亚洲首个民主共和国。然而,就在革命果实尚未消化時,中国再一次陷入了军阀割据、分崩离析的状态:社会依旧动荡、政权依旧混乱、人民生活质量依旧低下。换句话说,辛亥革命并未能够让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而在仅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1868年起发生了一场改变日本命运的社会变革,从此使其“脱亚入欧”,迅速崛起,成为了能与英、法、美等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东方大国。明治维新让日本从此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且在短短几十年间,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强大帝国,而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为什么没有走上现代化之路?
一、日本明治维新基本策略
一是加强中央集权,重构政治体制。明治政府强行推广“版籍奉还”、“废藩置县”等政策,取消诸侯领地,将整个日本的行政等级重新划分,重构管理体系,并大力改革身份制度,逐步解散和改造武士阶层,建立了户籍制度,并以西方司法制度为原型,制定了一系列辅助国家运转的法律条文 ,从而以人治向现代法治过渡。这些举措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重塑了以天皇为核心的领袖权威;
二是引进现代工业,推动经济发展。明治政府引进西方先进商业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创立中央银行,反对工商业垄断,并大力创办国有企业,“以国家资本带头实行工业化 ”,同时又大力扶持私人资本,打造了以“三菱”、“三井”等知名品牌为代表的集团企业。这些举措为日本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数据显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经济迅速腾飞,近代工业化程度快速深化 。而这与明治政府推动现代工业化的措施是分不开的;
三是革新教育理念,推广西方文化。明治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逐步设立了适应日本国情的近代教育制度,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同时,明治政府革新教育理念,将日本传统文化中诸如“忠君爱国”、“孝道”等儒学思想和西方先进科学文明结合起来,废除旧有传统文明中过时的部分,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部分,所谓“和魂洋才”就是这种教育理念的高度凝练。这种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将新式教育观、价值观推广到整个国家,开拓国民的眼界,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层次,鼓励国民向世界发达国家看齐,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由此可见,被迫拖入现代化登山赛的日本,在开始登山前,已经充分做好准备,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革新措施,为成功登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事后的历史也进一步验证,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以“独立和富国强兵为主要目标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之崭新面貌出现,并只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列强200年才完成的近现代化进程,成为了“东半球最早走上现代化的国家 ”。
二、中国辛亥革命成败得失
在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时,日本的统治精英感到变革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统治者也意识到保持原有体系显然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政府先后实行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但终究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统治者“家天下”的皇族观根深蒂固,这些变革接连失败。
正是这种对于单靠清政府自身调节、变革、改良的失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群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开始组建各种革命团体,试图以革命斗争的形式,推翻这套现有政治体系,以“法国大革命”为蓝本,走向共和。190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口号的同盟会成立,同时又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其革命政治纲领。而当时中国境内,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团体有许多个,一时间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通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的不懈努力,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于在武昌打胜了头一枪。武昌的光复使辛亥革命取得了武装斗争的阶段性胜利,并由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华民国,清政府的瓦解崩溃已成了势不可挡的趋势。“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全国各省不管什么派别掌权,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王朝。然而,北洋系的袁世凯以“南北合议”为契机,玩弄政治游戏,一方面逼迫清帝退位,一方面逼迫孙中山让位,坐收鱼翁之利。在革命党人的妥协和让步中,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开启了军阀混战的中华民国时代。
对于辛亥革命成败得失的问题,学术界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声音。如果仅仅从理念、意识形态来看待这场革命,这场革命带来的思想遗产无疑是巨大而丰厚的。正如官方给出的诠释:“这次革命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推翻了清皇朝,而且使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这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
当然,如果对于当时中国的实际影响,相关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运动 。笔者看来,辛亥革命在其思想观念、政治理念上的确是先进的,但其仅仅局限于先进的层次上,并未能够体现先进的成效;辛亥革命在反帝斗争历史上是有意义的,但也仅仅局限于标志性意义,而不是决定性意义。正如恽代英所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早熟的革命 。
三、从明治维新到辛亥革命:中日不同现代化道路的分析
正如上文所述,具有同质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却将中日两国带上了不同的道路。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登山之路;经历过辛亥革命,中国依旧挣扎在山脚下,久久未能够找到现代化的登山之路。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大致可以勾勒出中日走上不同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原因。
(一)领导集团的差异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辛亥革命在变革领导集团的问题上,差异较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决定了两者的成败:
一是领导集团是否团结一致。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以天皇为指挥中心提出战略,以内阁为具体执行层贯彻方案,上下齐心,办事效率极高。而中国的辛亥革命,领导的中坚力量“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组织松散无力,矛盾重重 ”。
二是领导集团是否目标明确。日本的明治维新目标相当明确,就是要向西方先进文明学习 ,建立一个同西方国家并驾齐驱的东方强国;而中国辛亥革命以后,革命党人目标不明确,对于如何构筑一个宪制民国是没有明确界定的。
三是领导集团是否思路清晰。日本明治维新的过程中,思路非常清晰,即:靠引进西学进行变革,靠自身变革实现富强;而在中国的革命过程中,曾试图借助日本、美国的力量进行革命,推翻清朝政府。
(二)统治结构的差异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建立起的是一个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重塑天皇权威,使得日本民众在推翻幕府统治后,又能迅速找到一个领导的中心,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效忠,也使得政府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而中国,当时革命党人未能够找到一个足以替代皇帝作用的集权势力,因此军阀林立、地方自治就成了唯一的解决途径。
(三)向西方学习的差异
无论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还是中国的辛亥革命,都有一个明确的特征,一是:借鉴西方的先进文明。日本在对待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仍保留了日本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歌舞伎、浮世绘、茶道、和服等等都未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而淡化,反而成为日本民族的象征;而中国,革命党人由于自身反帝本身的需要,将与帝制有关的东西统统推翻,在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却逐步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二是如何开展教育的问题。明治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力量,不仅覆盖面逐步增大,普及率逐步提升,教育理念也有所革新。而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显然未能够将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不仅基础教育建设未能够提升,所谓西方化也未能在民众中传播开来。三是如何与现实国情结合的问题。明治维新的统治者,有着比较明确的思路和理念,而且比较实际。而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在革命后醉心于所谓三民主义的共和政体,这种只有美国一家成功的政治体制,显然是不适应当时中国民众的人心风俗,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注释:
[1]明治政府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法,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引自:Wikipedia,明治维新
[2]引自:刘培启.明治维新与日本现代化的特点.高中生之友.2004(4)
[3]日本明治维新,对于本国的工业化显然是有推动作用的:1875年,日本的煤矿开采量达600000吨,而到了1913年,这个量级达到了21300000吨,翻了近4倍;1873年蒸汽船数有26艘,到了1913年达到了1514艘,翻了近60倍;1872年到1893年,全国铁路里程增加112倍,达到了2039英里,而到了1914年,达到了7100英里;银行从1873年的2家,增加到1893年的703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明治政府工业化的措施得当,经济水平大力提高。数据引自:Wikipedia,明治维新以及刘培启.明治维新与日本现代化的特点.高中生之友.2004(4)
[4]引自:劉培启.明治维新与日本现代化的特点.高中生之友.2004(4)
[5]这也进一步论证了前文所述的:日本统治精英在明治维新过程中所凸显的作用。从清朝失败的例子可以看到,只有统治着决心变革、立志变革、竭尽全力要求变革,才有可能达到变革的目的,而对原有体系抱有一丝幻想,都将会导致变革的流产。清政府的这些运动,正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不稳定,新旧势力交锋所引发系列矛盾,最终导致失败
[6]引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4页
[7]可详细参考:孙洪柏.辛亥革命成败再审视.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1(6)
[8]引自:恽代英.民治运动.恽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第336页
[9]引自:宋彭.现代化道路上的分裂与整合——辛亥革命与明治维新后中日两国不同国家状态的原因探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5)
[10]日本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渝吉曾经指出,“我国不能有等待邻国开明、共兴亚细亚的犹豫,毋宁脱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引自:陈晓律.日本现代化之路内幕.招商周刊,2004(2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