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智慧城市背景下武汉公共服务建设现状研究

时间:2024-06-03

沈锋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城市人口快速上升,部分城市出现了城市经济转型艰难、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城市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等日益严峻的“城市病”,深入研究智慧城市背景下武汉公共服务建设现状,归纳并总结武汉市在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其他发展中的二三线城市提供良好的借鉴,提前规划城市发展,减少不必要的弯路,促进各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智慧城市;公共服务

1 引言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以来,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近3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6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相比于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17.9%增长了38.2个百分点。

城市建设,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各行业的迅速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具备越来越多的功能。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无序的城市面积扩张、城市经济转型艰难、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日益突出,[1]以往的城市发展与治理经验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期城市管理的需要。为了破解“城市病”困局,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城市的美好期望,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由于智慧城市综合采用了包括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2]可以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从而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 智慧城市的内涵

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10年,在“智慧地球”的基础上,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智慧城市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IBM认为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3]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焦明连提出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管理与处理,实现对城市的管理、控制及服务。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指出,智慧城市是一个由物联网作为主要标志的网络城市。李德仁提出智慧城市是在数字城市建设基础上加上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新型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制度的实施为环境,两者结合,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二、充分利用信息和知识资源,将人的智慧和物的智能相结合,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在已有的实践上,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经济、环保、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四、强调利用高新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各职能部门效率,提升和谐与幸福指数。

智慧城市是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下提出的,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信息技术使城市各个要素联系更加紧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3 武汉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建设智慧城市在实现武汉城市可持續发展、增强武汉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武汉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武汉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1 实现武汉城市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病”成为困扰各个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难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智慧城市使用的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案,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的支撑。

3.2 武汉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

集聚和辐射能力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体现。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自身发展迅速、实力强大,还要具有强大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周边城市和区域网络联系的强度上。智慧城市的打造,不仅需要建设各种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形成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畅通的物联网络,更需要通过搭建各种网络平台与信息高速公路,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智慧化同步发展,提升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快速发展。

3.3 加快武汉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城市建设为武汉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契机。智慧城市所需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安防、智慧楼宇等,都需要大量的高科技投入与产出,这意味着将促进大批电子商务、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要求加快重点领域的物联网建设,以促进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能源利用的智能化。这就必然会在武汉城市管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从而形成诸多领域的业态转型升级,进而催生出众多与信息化相关的创新型业态。

3.4 提升武汉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实现公共服务管理创新,建立智慧政府。智慧城市不仅是一种海量的数据状态及其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基础设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个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基础性社会制度。[4]政府是各种数据的最大占有者与整合者,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搭建的各种网络办公平台,构建政府与社会对话沟通、信息交换的渠道,打开了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社会关注政府政策这两扇窗口。市民通过智慧政府可以及时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向政府进行反映,提出建议、发表质疑,真正参与城市社会治理。公务人员则通过智慧政府及其网络办公平台,建立起一套方便、智能、节能的办公设施和环境,为政府日常运作和常规工作进行提醒和安排,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4 武汉市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现状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各行业领域的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涵盖现代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武汉自201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在武汉市政府的大力努力下,通过试点示范到全面推广复制的方式,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应用体系建设和支撑性产业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武汉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1 政务云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工程技术应用,更涉及城市治理理念、机制体制等深层次内容,需要从思路、理念、管理、应用等多方面开展创新。武汉市政务云建设涉及全市41个委办局近800项共享交换服务事项的清理、确认和登记,如按照目前全国通行的做法,需要先建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只要一上硬件,不仅投资过亿,而且会造成数据中心与实际应用脱节。武汉市充分利用云计算的技术优势,采取“逻辑集中、物理分散”建设方式,仅投资500余万元,就完成了项目建设,成功破冰政府部门网络互通、数据共享,为下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发展大数据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武汉市还创造性地运用互联网“免费模式”,有效整合政府部门和汉口银行资源,市财政不花錢,就建成了“云端武汉·市民”、“云端武汉·企业”等政务服务云平台。

4.2 抓住痛点破解交通环保难题

为缓解交通拥堵,武汉市建立了“易行江城”智慧交通系统,集成行车停车诱导、车驾管服务等40多项功能。一方面,交管指挥中心对城市拥堵,可实时调度,民警及时就近处置,缩短拥堵时间;另一方面,司机可通过“易行江城”APP和道路行车诱导屏,了解实时路况,合理计划行车路线,既避开堵点,又减少堵源,共治共享。运用PM10、PM2.5的源解析成果,建立智慧工地系统,对全市342个重点工地的粉尘、温湿度实时监测,一旦超过国家标准值系统就自动报警,监控中心可远程掌握超标工地、及时调度处理。城管部门还采用北斗定位技术,在渣土车上安装智能监控设施,实现重量、高度、密闭、车速、线路、车净“六控制”,改变渣土运输沿路抛洒现象。

4.3 实时网络监控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建设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至关重要。武汉市一直注重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已实现对武汉市数千个互联网网站进行实时安全监控,可进行7×24小时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安全监测,对发现的安全问题及时进行预警和处置。针对大数据带来的个人隐私安全威胁,武汉市推动出台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建立由数据使用者承担公民隐私安全保护的责任体系。

5 总结

武汉智慧城市的建设,围绕着政务、交通、环保、网络信息等城市公共服务,近年来已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协调或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有效提升了武汉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了武汉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了武汉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武汉城市可持续发展。武汉市在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其他发展中的二三线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友福.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 2013

[2]党红恩.云计算与物联网在智慧城市构建中的运用[J].信息系统工程. 2016(11)

[3]李京京.大数据时代一卡通异构数据集成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4]徐继华,冯启娜,陈贞汝.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J].中国科技信息.2014(Z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