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宫云龙
摘要:中国的魂魄观认为生命的一系列变化都受到“魂魄”的影响,人的生老病死过程都与“魂魄”联系密切,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早已深深地留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当今社会对魂与魄的认识趋于相同,认为魂魄没有区别。其实魂与魄在形态、阴阳属性、运动状态、最终归宿上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本文致力于从概念上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关键词:魂;魄;区别
现代科学无法论证“魂与魄”的存在与否,在当代人的观念中,魂魄观是迷信糟粕。在笔者看来,去除封建意识形态中的迷信色彩,魂魄实际上代表着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与日常生活须臾分不开。鬼神崇拜为基础的祖先崇拜是建立在魂魄信仰基础之上的,祭祀、葬礼等等传达的更多的是对魂与魄的传统信仰。从沿用的有关魂与魄的众多词语中,魂与魄依旧有重要的生命力,诸如魂飞魄散、魂牵梦绕、惊心动魄等等,再如融入现代文化的词语,如魄力代表着一个人的果断魅力;民族魂代表着整个族群的精神。
魂魄观念的产生与万物有灵息息相关,由此推及人类自身,在人类处于原始的生存状态的时候,人类无法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梦境、生病等等情况,在原始思维中,这些离奇事件均解释为魂魄所为。认为人是由魂与魄两个部分构成的,魂魄一体人才能生活,缺少一个则会生病。魂魄可以作祟,魂魄可以通过托梦、上身、邪气等等方式传达自己旨意和使人生病。而祖先崇拜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死去的祖先可以庇护后世平安,也可以使后世遭受罹难,后世对祖先有极高的敬畏之情,他们怀有虔诚的心意祈求祖先保佑他们世代平安。也正是人类信仰魂魄观,后来出现了招魂幡、叫魂、葬礼等等传统信仰习俗。
古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抱朴子》记载曰:“师言欲长生,当勤服大药,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灵地祇,皆可接见,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在道家类书《云笈七签》中记载“夫人有三魂,一名胎光,一名爽灵,一名幽精”。三魂又叫三精,其中胎光、爽灵、幽精也是天魂、地魂、人(命)魂的别名。也有说人是由三魂六魄构成的,现多采纳三魂七魄之说,七魄按照顺序指的是天冲、灵慧、气、力、中枢、精、英。
现在人们对魂魄的观念趋于混淆,认为两者没有区别,其实不然,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魂与魄的特征明显有不同。本文从文献、信仰风俗和日常生活用语来论证魂魄的区别。
魂魄有形态区分,感官功能上有所不同。郑玄注云“气,谓嘘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聪明为魄”。魂漂泊不定,虚无缥缈,无定形,以气的形式存在,人不能感知;魄是人可以触摸到,其实质是人的身体,如人们常常说体魄健壮来指人的身体强壮。魄,人可以在视觉、触觉上察觉到。
《礼记·曲礼》贾公彦疏云:“夫精气为魂,身形为魄。”这指明人是由魂气(精神)和形魄(身体)构成的。郑子产在《左传·昭公七年》提出魂魄观:“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人出生时,魄开始生成,魄依附在人形上。《左传·昭公七年》晋杜预注曰:“魄,形也。阳,神气也。孔颖达疏曰:“……有身体之质,名之曰形。有嘘吸之动,谓之为气……人之生也,始变化为形,形之灵者,名之曰魄也。既生魄矣,魄内自有阳气,气之神者,名之曰魂也。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亦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从以上注释来看,魂是由气态的形式存在,魄指的是人的身(形)体,有固定的形状,且能被人感知,只有形气合而为用的时候,魂魄一体人才会有生命,缺一不可。
魂魄有阴阳之分。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到“魄,阴神也,魂,阳神气也”,《说文解字》将魂魄二字连释,曰:“魂,阳气也。从鬼,云声。魄,阴神也。从鬼,白声。” 阳气为魂,阴气为魄。魂为阳,魄为阴,其中三魂和七魄当中,又各另分阴阳。三魂之中,天魂为阳,地魂为阴,人(命)魂又为阳。七魄中天冲、灵慧、二魄为阴为天魄,气魄、力魄、中枢魄为阳为人(命)魄,精、英二魄为阳为地魄。
魂魄的归宿地不同。《礼记·郊特牲》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礼记·祭义》中记载道: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 孔子这里说的气,即为魂义,也即神是魂所组成,鬼是魄所构成。魂的最终归宿是上天,成为神;魄的最终归宿是下地,化为鬼。在叫魂习俗中,巫婆朝向天呼喊失魂儿童的姓名,“XXX,回来了吗”,可见魂在天上。而盛行于汉族的土葬,保存尸体的完整性,将尸体存放在密闭的空间,如以棺材、骨灰盒等形式,为的就是不让鬼出来作祟。
魂魄有动静区分。魂可以游离在身体之外,是动态的,魄宜静。魂《易·系辞上》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魂善于变化,如祖先的魂可依附在灵位上,后世子女或者亲友可以随身携带迁移,魄多在墓中,不可随意迁移。由于魂可以变为神,魄化为鬼,所以祠堂供奉的是祖先的魂,而非魄。还有在民间信仰中,安葬的墓地不可轻易迁动,讲究的是安魂定魄,惊动了魄也就是打扰了鬼,鬼会出来作祟。
作为古代墓葬形式之一的瓮棺葬,魂是动态的观点在瓮棺葬中可以找到若干线索。从仰韶文化考古挖掘现场来看,瓮棺底部或棺盖上,多凿有小孔,有的凿成规则的圆状,有的则是敲击成不规则的形状。考古学者认为孔是作为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生活在我国云南永宁地区的纳西族以前实行火葬,而用麻布口袋作葬具装敛死者的骨灰。他们“把骨灰袋底部剪开,或者抽出底线,使口部和底部均与外界相通。他们说这样便于灵魂出入,在地下扎根,可以通往阴间,否则出灵不散,扰乱活人”。当地的普米族也行火葬,“他们用陶罐盛骨灰,以布封口,口部和罐底也打破一个洞,最后放到氏族公共墓地——罐罐山上去”。郭沫若在参观半坡遗址时做诗云:“半坡小儿冢,瓮棺盛尸骸;瓮盖有圆孔,气可通内外。”(《访半坡遗址四首》,圆孔是作为魂出入的通道,既然是通道,可以推测是为了便于魂的运动。
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宁设五谷囊者。公曰:‘否也,五谷囊者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栗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受伯夷叔齐饿死不失节的典故,中国人祭祀时,为安抚魂保留了施酒肉于地和焚烧祭品的传统做法。既然是为了魂食用,那么魂断然不是静态的。为安抚魄,尽量避免惊动魄,故多把尸体安放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注意周围环境的清静。
研究魂与魄的关系中,魂主导魄,所有的活动通过魂来支配,古人认为能够借尸还魂。魂可以重新附着在魄上,借助“魄力”在阳间中重新生活。正是因为魂力的强大,且占主导地位,由加上众多的文学作品(还魂戏剧本)的推动,也把魂作为主要描述对象。魄多指鬼,人们敬鬼而远之,避而不谈,以致后世对魂魄的认识渐渐趋同,多以以魂魄代指魂,自然对魄谈论的较少。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经韵楼刊本,1981年.
[2]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二十六.
[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七,十三经注疏本.
[5]宋兆麟.云南永宁纳西族的葬俗—兼谈对仰韶文化葬俗的看法.考古,1964年第4期.
注释:
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24.
4.陈戌国.春秋左传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5: 881.
5.[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83.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经韵楼刊本,1981年,第435页.
7.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二十六,第1457页.
8.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16.
9.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七,十三经注疏本,第77页
10.宋兆麟.云南永宁纳西族的葬俗—兼谈对仰韶文化葬俗的看法.考古,1964年4期.
11.[宋]高承.事物纪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