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渔庄秋霁图》看倪瓒绘画艺术

时间:2024-06-03

蔡永平

【摘要】《渔庄秋霁图》是倪瓒的代表作,以笔墨寄托倪瓒的气质、人品和情怀,流露出隐逸淡泊的出世态度,此画中表现出来的幽淡、清冷、孤寂的意境正是画家心中审美理想的体现。本文以《渔庄秋霁图》为切入点,品评倪瓒的绘画艺术。

【关键词】倪瓒;绘画;艺术

倪瓒生活的年代,正是14世纪初叶至中叶时期。在当时,元朝政府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个等级,在选拔官吏以及刑罚上都有差别。地位最高的是蒙古族人,最低的是南人(指南宋遗民)。倪瓒就属于南人这一级别。另一方面,由于元朝统治者不重视科举,导致汉族的文人士大夫失去了籍以提高社会地位、升官晋爵的主要途径,他们只有寻找新的出路。事实上,当时知识分子地位低下至极,有“九儒十丐”之说,也就是说儒生在社会等级中排行第九,乞丐排在第十位,可见汉族知识分子的地位有多么的低下。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社会大环境中,汉族知识分子只能寄希望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发展。他们有的隐逸于山林,有的寄情于书画,表达自己“超凡脱俗”的情趣,抒发苦闷抑郁的心境,有的则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绘画事业当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以“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四人的成就最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倪瓒,他的绘画体现了元代绘画“逸品”画的最高成就。宋代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主导以“逸、神、妙、能”四格审视书画作品的优劣与品级。他在书中说到:“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董其昌就认为 “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书明奄有前规,然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给予了倪瓒极高的赞誉。

倪瓒(1310-1374),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还有懒瓒、东海瓒等等,为江苏无锡人。倪瓒幼年丧父,他的兄长倪昭奎作为一家之长,独立操持家业,并担负着教育两个弟弟的重担,他聘请了当地有名的先生王文友担任两个弟弟的启蒙老师。在兄长的关心和帮扶下,倪瓒过着优裕闲适的生活。翻阅倪瓒的诗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描写的便是他幼年时期所居住的园林,诗文中这一时期家中园林是秀雅、宁静的,如同他的心境。园内有清宓阁,阁内收藏着经史子集、佛经道藏和钟鼎彝器等古玩,登阁眺望,远山景色,云霞变幻,尽入眼帘。高大的乔木、苍郁的修竹,蔚然深秀,是读书、作画、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园内还有云林堂、海岳翁书画轩等。可惜好景不长,兄长去世后,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倪瓒的肩上。

现实是残酷的,他即是当家人,就要交租纳税,应付官府的敲诈勒索,这些都需要他出头露面。这些“俗物”、“俗事”难得让他清静,有时需要半夜在公庭等候,见到小吏也要折腰。,他便以诗书画创作来派遣自己的哀痛。他常坐在清宓阁中,忘怀尘俗,寄情书画。每当雨过天晴,就拄着拐杖,在园里漫步,咏歌自娱,望见的人都称他为“世外仙人”。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折磨着他,中年后身体多病,更加重了他内心的忧伤。倪瓒作为一介文人,打理家业,管理田地不是他的长项,所以家里往往入不敷出,到了后来,不得不变卖田地来缴纳官租。战争的烽火在各地蔓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而地方官吏却加紧崔征租赋。倪瓒的田产虽然已经陆续变卖,依然无法应付这些各捐杂税。为了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也为了逃避官府的勒索,无奈中他决计“弃田宅逃遁”,退隐江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为了逃避现实,他焚香参禅,向佛教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到了晚年,他的出世的思想更加强烈,萌生出了“不事富贵事作诗”的心态,尽量摆脱世事对他的困扰,专心画画,寄情山林,营造他心中的精神家园。在当时社会中,像他这一的人被视作“高士”,很受人敬仰。

历史上的画家往往都有自己的主要绘画特征,但也有各种丰富的变化,而倪瓒却使用了一种极其简明的图式,虽然后世人深受倪瓒这种个人图式的影响,如王绂、沈周、董其昌等,但却难以得其精髓,因为只有倪瓒是将其一生倾注其上的。倪瓒的绘画中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是其绘画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就他的绘画在融合诗、书、画后所達到的突出总体效果而言的。苏轼所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提倡诗境与画境的结合,这一点在元代画家中表现得很突出,赵孟頫的书画同源理论,使画家们更多在画上题诗,以书法来入画,更以书法之笔来写画,绘画开始成为“诗、书、画”的完美结合体。倪云林在这方面被推崇为 “将诗韵,线条的余味和高士之情结合得最好的艺术家”,可以说他融合了“南北书画的不同语汇:楷书与隶书、圆笔与方笔、轮廓与阴影、想象与写实,通过表现方式上的对比,获得了新的和谐统一。”倪瓒在当时被称誉为诗、书、画三绝。

倪瓒多画枯木竹石,孤树远山,很少画人,画面显得萧索荒凉。郭熙《林泉高致》中说道:“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平远之意冲融…倪瓒的作品可谓平远的典型之作。他的代表作《渔庄秋霁图》采用了典型的三段式构图。近景小丘一片,山石上长着几颗小树;中景是一大片空白,表示的是隐约的湖水;远景是几座低矮的山丘横卧在远方,位于画面最上面。隐隐约约的山,白茫茫的水,没有来往的小船,也没有人的影子,只有孤零零的数目。画面的色彩也很单调,只有清淡的水墨;用笔洗练,淡笔皴擦,塑造出了一个空旷、幽静、简单甚至于有点荒凉的意境。简,又意味着荒疏、旷达;淡,可以说是淡泊、冲和,此情此景,可以说活脱脱是画家人格和个性的表现。他不愿意落入俗尘,但是元代的等级制度和对汉人、南人知识分子的歧视政策,使得他不得不选择了以隐逸来终了此生。由于元代末年社会动乱,他连隐逸的生活也没有固定的地点,长期的漂泊使得他的思想日趋空寂。

艺术家们大多是追求心灵自由的,在画史上,曾经流传着许多与倪瓒的怪癖性格有关的故事,其实仔细想想,他的性格又何尝不是这个社会所造成的那。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中国书法艺术追求韵律节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追求安详宁静,都揭示和证明了中国艺术追求心灵自由的品性。其实,无论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韵律泛神论”,还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泥土占卜泛神论”,都说明中国美术追求心灵自由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渔庄秋霁图》以笔墨寄托倪瓒的气质、人品和情怀,流露出隐逸淡泊的出世态度,此画中表现出来的幽淡、清冷、孤寂的意境正是画家心中审美理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顺福.名画传奇【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9月

[2]徐文静.元代画家倪瓒绘画风格成因探析【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