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4-06-03

劳国炜

【摘要】伴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于旅游人才的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基础上,重点剖析国外的成功经验,为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欧洲,在经历40年的缓慢发展期后,从80年代开始,伴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旅游高等教育也实现了长足发展。在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旅游专业已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一门学科,每年数以万计的优秀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走向社会,为欧美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与国外相比,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7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国家才开始重视旅游高等教育。本文在探讨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经验的基础上对两者加以比较研究,希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进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

1.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经验

在西方经济基础强大、教育体制完善的社会大背景下,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计完善、师资队伍健全、教学方法独特、评教方式多样的欧美国家各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至今其模式也相当成熟,并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精英教育,它不仅是欧美国家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的重要方式,更为区域旅游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旅游人才保障。

1.1中心突出、目标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 特点是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强调一切的教学活动最终回归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心上。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从旅游的职业需要出发,培养具有敬业精神、服务意识、操作技能的旅游应用型专门人才。瑞士洛桑模式是国际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面旗帜,其模式的宗旨是“以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在激烈的酒店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高级专门管理人才”1。德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旅游行业的技术管理人员, 旅游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旅游职业院校则负责理论知识培训,旅游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完成学生的培训工作。

1.2科学、完善的课程设计体系

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是国外高等旅游院校构建课程体系的最终落脚点。能力本位是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行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澳大利亚高职旅游教育其课程设置严格按照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开设,课程内容由企业、专业团体、学校与教育部门联合制订2。德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设计以旅游职业活动为中心进行选择,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皆体现在理论课程的内容当中且深浅适度,实践课程的技能操作按学期进行细化,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皆由业内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联合编排,注重实际性的职业经验。

1.3“双师、双证型”的师资队伍

国外高等旅游院校其师资队伍普遍呈现出国际化、行业化的鲜明特点,他们不仅拥有较高的学历,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且多数在业界有多年的从业经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3。酒店的从业经历是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聘请教师的必备条件,教师入职后不能一直在校任教,每隔几年必须回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了解行业最新信息拓宽视野,回校后根据行业最新发展趋势来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更适合市场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型人才。澳大利亚高等旅游院校理论课教师要求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受过师范训练,实践课教师比须具有5年以上的行业工作经验并受过师范训练。德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两类师资,理论教师不仅具备较高学历,并且都要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学科考試;而实践教师则要求必须有行业一线工作的实战经历,具备纯熟的实践操作技能。

1.4丰富多样的教学运行手段

国外高等旅游院校在教学运行中始终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开放性的教育原则,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团队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案例、讨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教学的目的。以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为例,学校秉承的教学理念是“师生只有交流才能渗透”,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打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鼓励学员们现场提问题,并让学员们分租讨论,教师再对各组的观点进行实际分析。德国高等旅游院校“双元制”教育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手段,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强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统一。具有较高的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

1.5客观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的教学评价机制

国外高等旅游院校的教学评价项目不仅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握、对知识内容的处理,而且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注意、尊重及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4。美国康奈尔大学对于教学评价秉持“以学评教”的理念,不单纯评价“教师做得如何”,而且把学生对于教学的亲身感受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及课程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来衡量教师教学工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除闭卷考试外,还将课堂考勤、课上发言、课堂作业、课程论文、课程实践、案例分析等内容均纳入学生该科目的总成绩,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揭开了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序幕。近些年,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事业也逐渐发展壮大,现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高职、中职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各旅游高等院校也进行长期探索,但与国外相比,其模式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2.1宽泛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旅行社、现代酒店、旅游景区、會展、旅游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即便是提倡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职旅游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难以摆脱本科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教育的影响,过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太过于追求面面俱到,酒店、旅行设、景区、会展等各个旅游行业都有涉及,表现出较为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

2.2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课程体系设计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围绕旅游管理学科的系统理论构建起来的,课程设置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课程占绝对比重。公共基础课作为概论课程,学生在完此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再对专业课程进行学习,最后才到实践课程的操作训练。总体来看,是一种内在联系紧密、系统性强,层次分明,阶梯递进的课程设计体系5 。其本质偏向于学问中心主义,而不是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课程设置不够突显职业化特征,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市场的需求定位不吻合,实践性课程所占比重过少,对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够。

2.3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缺乏的师资队伍

我国大多数旅游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任教师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第一类是由地理、历史、经济、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外语等学科转行过来;第二类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或博士毕业,直接由“学校”到“学校”过来授课;第三类是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转行或兼职在高校从教。其中,前两类师资占据绝对比重,这两类师资学历普遍较高,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大多数缺乏行业实践工作经验,缺乏过硬的岗位技能,属理论型教师。

2.4探索中的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特点,国内大多数旅游高等院校也逐步注意到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内旅游本科院校基本形成了在第四学年进行专业实习的惯例。一些国内的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开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教学的路上进行尝试。暨南大学中旅学院,它依托深圳华侨城集团旗下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让学生在校期间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已探索出相对稳定、规范的校区合作之路6。

2.5 说教式的授课形式和主观性的教学评价

国内旅游高等院校教学授课方式基本是以教师的课堂面授为主,属于“说教式”的授课模式。教师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学生是信息接受的客体,师生间缺乏足够交流,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凸显,无法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评教方式上,国内旅游高等院校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表现上,教师的教学表现不以学生在教师教学中的亲身感受来做衡量,而是以学生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以成绩的优秀率来做考核,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是否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3.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启示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太过于宽泛且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旅游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已有更高的标准。现今,高素质、技能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才是市场的迫切需要。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就业市场及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渠道,真正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

所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就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此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对于实践性坚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其课程设计就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旅游企业对岗位技能的要求来配置开设课程,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二是课程设计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前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操作训练为轴心,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三是课程设计要注意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三者间的比例权重。理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秉持“必需、够用”的原则来设计公共基础课,把实践操作课编入专业必修课范畴,增加实践操作课课时比重,拓宽专业限选课选择面的同时,增设商务谈判等语言类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

3.3以灵活适用为准则,改革教学方法

“讲解一一接受型”模式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传授大量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积极性的提高。因而,在旅游管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上,除了应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外,还可以采用情景案例分析、角色模拟、团体小实验、分组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此强化师生间双向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以实践经验为标准,打造师资队伍

旅游是一门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特殊学科,旅游专业教师除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还要求具有丰富的旅游从业经验和纯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旅游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要积极引导专业教师摒弃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忽视提高自身行业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观念,支持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积累第一手的实践经验,掌握最新的行业信息,使教师返校后既能熟练准确地传授理论知识,又能顺利的开展实践指导。同时,可以选派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到教学水平高、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先进的国内外大学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此外,还可以通过聘请一些在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兼职专业教师,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把行业最新的发展态势、最实用的操作技巧引入课堂,真正打造经验型的教师队伍。

3.5以学生为本位,完善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的态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评价的两大核心。所以教学评价其本质就是考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切身感受以及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因此,对于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价我们应该秉持学生本位的理念来开展评价活动。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课堂感受来衡量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以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态度、行为和教学方法的认可度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来评判教师教学的成功性,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的学习高度,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为考评依据。而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则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程论文、期末理论考试等静态的考评方式,还可以通过课堂测试、实践操作、案例讲解等动态的方式进行评价,进而保证考评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智.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7,(3):50-51

[2]刘永弘.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57-58 .

[3]贾荣.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2,(6):40-42 .

[4]缪燕平,谢清明.高校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及建议[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22(2):291-293.

[5]王玉.中国与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差异分析[J] .商业经济,2011,(5).

[6]陈秋华,张健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