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朱子沫
1853年,是中国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的第13年,这一年,太平天国攻克南京,并在南京定都,中国又陷入了“传统”的农民起义式内战,还是那样的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毫无自强迹象。然而,在这一年,却发生了彻底改变日本历史的一件大事: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准将马休·佩里率领四艘军舰开到江户湾口,要求日本幕府打开国门……
一、黑船来袭——“受欢迎”的侵略者
“这只黑色的大怪物...竟然是船?”这或许就是日本人在佩里的第一次“来访”时,面对他四艘黑色近代铁甲军舰时的感受(据说,高居紫禁城深宫之中的中国乾隆皇帝,在看到铁甲船模型之时,怎么也不肯相信铁能用来造船),这四艘军舰配有六十三门大炮,而整个日本江户湾能与其相媲美的大炮仅有二十门,幕府立马就震惊了: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这仗没法打。在佩里赠给幕府显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电报机和火车机车模型后,他们却只能报以大米,面对佩里要求日本打开国门的强硬姿态,幕府采取拖延战术——与佩里约定在第二年春天给予答复。
1854年的春天,2月13日,佩里还真的来了——这次带来了七艘军舰,幕府万般无奈,虽然料到打开国门,违反一直以来的“锁国政策”,会遭到全国的抨击,但还是顺从了佩里的要求,签订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佩里兵不血刃地取得了能够在日本两个港口给美国船只补给煤炭、水、食物等的权利。此后,英、法等列强也接踵而至,要求日本开放。幕府统治的合法性动摇了,因为“征夷大将军”竟然向“夷”屈服了——这个将军怕是做不长久了......
佩里的两次来访对日本来说是“幸运”的(实际上,日本人对佩里的“侵略”也心存感激),不仅因为它没有像中国一样和外国军队发生大规模战争,同时比较起中国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小了;更因为佩里的到来,让日本人大开眼界,这次事件成为了日本走向改革和自强道路的肇始。
二、幕府倒台——明治维新的“前戏”
黑船事件之后,幕府马上就成为了众矢之的,加上前面所说的三个重要因素,德川幕府迅速倒台。
1858年,在朝廷的反对声中,幕府与美国签订通商协约。于是,幕府与朝廷公开决裂。有势力的大名和野心勃勃的武士们抓住了这一机会,发起了“尊王攘夷”运动——“尊奉天皇,抗拒异族侵略者”,此时,日本仍深受中国儒家影响,把异族称为“夷”,矛头并没有直接指向幕府,或者说既指向幕府、更指向“侵略”日本的所有外国人,期间,激进的武士杀死了一名英国商人,长州藩炮击了西方船只,在受到西方炮舰炮击之后,雄藩们开始购买西方的武器,以组建当时国内较为先进的军队,这就打破了日本国内的军力平衡,为随后幕府军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随着幕府对“尊王攘夷”运动的强势镇压——强迫异见的大名辞去职务、并关押和处死了一批武士——“尊王攘夷”逐渐演变成了单纯的“倒幕运动”。
“倒幕”始于1865年的长州藩,他们的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战略,并与萨摩藩结成了秘密军事联盟。在此之前,这两个雄藩还在相互敌对、明争暗斗,忖度着如何亲近朝廷、在最高决策层中占据一席之地;幕府则守在一旁看好戏,本希望能“坐山观虎斗”,收一张虎皮回去,没想到的是,这两个雄藩把矛头调转,同时对准了自己这只大老虎。幕府慌了,1866年7月,他们选择主动出击,讨伐长州藩,这一讨伐决策实在太糟糕——“先发制人”成了“先发制于人”,幕府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大军被长州藩的新式火枪连队击溃,自己进一步宣告了自己即将到来的灭亡。值得一提的是,火枪队的指挥官之一是伊藤博文,他是日本第一位首相,也是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之人。
1867年,15岁的睦仁太子即为天皇,是为明治天皇。在“倒幕派”雄藩们的鼓动下,明治天皇下达“讨幕赦令”,次年1月3日,又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决定废除幕府,收回日本朝廷丢失了1000多年的实际统治权,令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当然,“征夷大将军”岂能甘于投降,幕府立即宣布天皇的命令为非法,在盛怒中从大阪城派出军队攻打京都朝廷。1月27日,天皇军5000人(以萨摩、长州两藩为主力)与幕府军15000人在京都附近发生激战,幕府军又一次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遭遇惨败,德川庆喜带着随从慌忙逃到江户。天皇军乘胜追击,大举东征,开始了“戊辰战争”,5月3日,江户城即被天皇军拿下,宣告了日本幕府的终结,9月3日,江户改名为东京。1869年,天皇军彻底统一日本全境,这一年,天皇也迁都东京,意在一新人心,开创新的时代。
三、明治维新——全面改革的日本
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日本朝廷收回了统治权,中央权力得到空前加强,这就为一系列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明治天皇如今不仅是“天照大神”的后裔,还是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地位接近于中国皇帝(当然,比同时期比他还要小4岁的同治皇帝权力要大得多)。随后,1889年的日本宪法为明治天皇赋予了近于“无限”的权力,天皇成为了“神”一般的存在。在雄心勃勃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等人的主导下——明治政府可谓“上下同欲”——启动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全面改革。
当然,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面对着许多阻力,也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废藩置县”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改革不是“革命”,不是随随便便地把藩领们全杀掉,而是要在完成既定目标的情况下,给旧的藩领们一个妥善的安排,处置不当,便会带来问题。武士阶层的废除便是如此,1873年,明治政府颁布“废刀令”,旨在逐步废除武士阶层,为了安抚武士,政府给遣散的武士发放了国债,武士们得了好处,大多都乖乖听话了,随后,日本国内发生了通货膨胀,国债贬值,武士们不干了,对自己的待遇愤愤不平,但是武士道精神还没有丢,纷纷拿起剑来起义,1877年,与政府决裂的西乡隆盛带领武士发动了对明治政府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的起义,这就是电影《最后的武士》的历史背景。看过电影的人或许都被帅气的汤姆克鲁斯和充满魅力的日本传统文化所吸引,更不得不感叹在洋枪洋炮下,具有深厚底蕴却又“落后”的传统文化的消逝之快,这就是“现代化”所要付出的代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