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优秀小学班主任的内功修炼

时间:2024-06-03

陈朝中

[摘 要]教育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工作管理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成(诚)于内才能形于外。”如果想要够胜任这样重要而特殊的工作,就需要每一位班主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勤修内功。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班主任工作经历和经验,对做好新时期优秀小学班主任所需的内功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内功;习惯培养;协调沟通 ;班级文化建设

“打铁还得自身硬”,“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说明了个人的素质修养对于职业或者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班主任工作来说,其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能力、管理能力、心理辅导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论素养、班级活动的组织能力、班级文化建设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等等。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正在培养阶段,再加上现代社会人们接受信息的便捷和多样,这就决定了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繁琐与复杂,所以我们只有与时俱进,苦练内功,才能成就成功的班主任。

一、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的一生整个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成效。正因为如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教师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学校(班级)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班级)和家庭生活环境,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其中学校(班级)环境的决定因素取决于班主任的职业素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很多方面,包括主动学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还有书写习惯、认真的习惯、总结的习惯等等,不同的阶段有不同习惯的培养重点,但它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反复的逐渐形成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并经过强化训练,习惯内化为品质,品质上升为信念,学生的良好习惯也就逐渐养成,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二、加强与学生、家长、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和协调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哪里教师没有结成一个统一的集体,哪里不可能有统一的教育过程。”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成效,不仅仅取决于班主任个人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水平,还取决于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配合程度。任何学生的成长,都是教师、家长集体通力合作的结果。所以如果想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就必须在与学生、家长、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和协调上多下功夫,为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主动组织科任教师参加班级管理和活动。班主任工作不能唱独角戏,一个再有能力的班主任,如果忽略了人际关系,工作开展也不会顺利。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组织科任教师参与集体目标的制定和班级文化的建设。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争取科任教师参加,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对科任教师有更多的了解,融洽师生关系。二是经常交流情况,商讨教育措施,形成教育合力。

2.与家长协调沟通。大多数班主任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想到与家长联系,联系方式一般是通过开家长会,其实这是不够的。在孩子表现优异时也应及时与家长联系,不应该仅仅是孩子出问题了才意识到家长的存在。现在农村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缺乏管教,没能进行很好的家庭教育,要想成为优秀的班主任,平常要经常以各种方式比如微信、qq、短信等保持联系,充分利用和开发家长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3.与学生的沟通。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就明确指出:“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不过,在说理的方式上,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接受性心理,更多采用儿童的方式,将抽象枯燥的做人道理,化作形象的力量,以触动儿童的心灵,影响儿童的言行。为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不同学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恰当把握说理的时机,巧妙选择说理的方式,还要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教育,也就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需要和问题而单独进行的教育,它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深化。另外,和学生沟通时,亦可采用聊天式的漫谈,看似没有直接目的,其实是班级管理重要的润滑剂,也是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最佳方式。

三、深入学习和了解儿童心理学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位班主任不懂得心理学,就如同一个心脏病专科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眼科医生不懂得眼睛和脑半球皮层的神经联系的最细微的机制一样。”儿童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上升的阶段。卢梭说,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期。也就是说,儿童更多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人,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接受性心理,更多采用儿童的方式,以触动儿童的心灵,影响儿童的言行。为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不同学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恰当把握说理的时机,巧妙选择说理的方式。了解有关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以利自己站在理论的角度去管理班级和指导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情绪、情感问题,非智力的个性、人格问题,非思想品质的心理层面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准。

四、强化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一个是显性的,一个是隐性的,“硬文化”包括注重教室的卫生、重视教室的布置、讲究座位的排列、班干的队伍建设和监督等等,这相当于给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软文化”则包括班旗、班歌、班徽,“班风”的建设以及制度文化的建设等等,这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偏向理论上的阐述、比较肤浅和表面化、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等弊端,随着小学生的阅历和学习经验的增长,他们遵从集体压力的倾向日益明显,所以我们除了做到上述要素外,一方面要加强对对舆论的引导。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同样,不好的舆论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它会使班级学习风气不够浓厚,同学之间没有交流,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没有足够的尊重。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营造班级的正确舆论;二是对小群体的引导。使这些小群体的的原则与班级一致,极大的促进班级的发展,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维护集体的利益。最终使班级文化最大可能地成为塑造学生心灵的栖居地。

总之,教育是一个缓慢的优雅的过程,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除了在职业道德、礼仪修养、职业能力等方面苦练内功,演绎我们的教育智慧和能力外,还需要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在做好当前班主任工作的同时,不断的总结、反思和学习,然后再应用到管理实践当中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和学生一起成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