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生评教,意欲何为?

时间:2024-06-03

[摘 要]学生评教不是教育管理者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和教师发展。优化学生评教,其目的是为了优化高校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教,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从而提供高校教学质量,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学生评教;冲突;问题解决

一、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评价是教学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所工作的河南某高校凸显了学生评教的权重,评教分数往往作为教师晋升、优秀教学奖等评选活动的重要指标。学生评教本是促进教学,而其实际作用却与理想相差甚远。

二、学生评教、教学评价与教师评价

学生评教,即:Student Rating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简称SRTE,内容包括一是有形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二是无形中则是在对教师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就是课堂教学评价。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时,他们会更多地着眼于某一堂课的教学满足自己学习需求的程度 。

教师评价主要有两类:教师胜任能力评价(competency evaluation)和教师绩效评价(performance evaluation)。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时,更多的反映的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展现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

由此可见,学生评教只是评价体系中小小的一环,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手段,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三、现实困境分析:学生评教在评价系统中的突出问题

1.学生评教与教学评价之间的冲突

(1)学生评教量表设计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按照河南某高校评教量表上的设计内容(见表一):学生也许可以对教师所教知识,教学手段和辅导布置作业等教学过程等外在的内容进行评价,但是教学内容、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却是教学过程内在的或隐形表现,尚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评教量表通过管理者的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参与,这些其实是管理者“隐形剥夺了学生评教的权力” ,也为评教结果的使用任意留下了借口。

(2)课堂中多种不定因素对学生评教的影响。由于学科领域、课程特征以及课程性质不同,学生评价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教师个性、教师授课方式,以及学生自身利益需求等,这些都使学生评教数据充满了不稳定性。

2. 学生评教与教师评价之间的冲突

(1) 教师考核文件中关于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规定。在该校教学文件汇编《教师任职情况考核评估办法》一项明确规定“1、考评结果是学校对教师的综合考评意见,可作为教师评定职称、晋职、聘任、评优、选拔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主要依据,学校教师年度考核结果,参照或依据此考评结果执行。” (见表二)

按表二所示,评教结果往往用于教师绩效评价,教师多重考核都与学生评教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

(2)学生评教对教师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影响。学校管理部门随意使用评教结果,,某些教师因为分数低,自尊心受打击,工作热情挫伤。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高分互换,“很多课程的老师给一般学生甚至差的学生很高的分数”,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给他们评教分数打高些”。

四、学生评教问题解决

1.多元主体参与,正确认识评教的意义

美国评价学者派特(M.Q.Patton,1978) 提出“多元主体参与” 的评教共同体,整个评教主要由“动员→施评→反馈→沟通”四个环节组成,

2.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结合发挥四级评教的意义,重视教师自评,加大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的比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提出了“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说明教师成长与学生评教没有必然联系。应建立各级评教之间的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3.建立科学的评教指标体系,改革评教量表

“河南某校学生评教汇总表”自1997年起已经连续使用近20年之久,指标过于抽象,超出学生的判断能力,应该对学生评教的量表进行多维度的设计(马什(Marsh,1997) , 森特拉(Centra,1979) )。

4.修订教师考核文件,发挥评教结果的激励作用

评教的结果要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降低学生评教在教师考核中的比重,对于教师而言,学生评教的打分结果仅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教师奖惩的唯一指标。

五、结语

建立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科学评教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不断改进。高校应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学生评教的监督作用,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参考文献:

[1]陈玉琨. 教育评价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关云飞.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4 .

[4] [美]J. A.森特拉.大学教师工作评估[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

[5]沈玉顺. 现代教育评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8.

[6]汤晶. 高校学生评估工作改进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涂艳国.教育评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12-358.

作者简介:卢静(1982-),河南新乡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教研室,讲师,主讲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