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李友发
[摘 要]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重理解、轻口头表达的现象,致使学生的语文素质难以平衡发展,更难以适应随交通、通讯日益现代化而带来的“听说的世纪”对人才语文素质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小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是快捷的工具。
[关键词]听说读写;语言艺术;说话艺术;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语言是开启人生大门的一把钥匙,从起点抓住语言教育核心,养成会说、敢说、想说、说得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过去农村小学课堂,老师多为说书人,台下同学始终是听众的角色,互动气氛差劲,这也关系到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艺术教育在我国农村起步晚,基础差,其中语言艺术类专业师资平平,在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语言艺术教学,将面临严峻考验,以下是个人浅析:
一、保护表达欲望,让学生“敢”说
农村小学,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年级越低,回答问题越积极,课堂气氛越活跃,常常是手举得高高的,有的惟恐老师看不见而站起身来,有的甚至着急地喊起来:“老师让我说!”……然而,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反倒越发不愿发言了。这种现象,固然与学生在心理上由“自我中心”转到注意周围环境和他人评价等因素有关,但是,通过调查和与学生座谈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表达欲望”没有给予很好的保护。如:对“抢答者”的严厉训斥;对“误答者”的讽刺、挖苦;对“未答者”的冷淡漠视……。要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既要看到抢答者破坏课堂秩序、影响预定教程的一面,更应看到他们专心听讲、思维敏捷和勇于表达的一面,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对课上“误答者”,既要指出不足,更要肯定正确因素,教师给予帮助,尽量使他们感受到“正确答案”是自己思维的发展、延续和转换。对于“未答者”教师或以满意的笑容环视之,或说一两句鼓励、关照的话,使“未答者”感觉到教师的关怀和信任。此外,教师要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表达成功的欢愉,因而始终保持旺盛的“表达欲望”。
二、通过“听、读”训练,让他们“学”说
1.听中学说
一般人在低幼阶段,口头表达能力都远远高于书面表达能力,这就是“听中学说”的成果。进入小学以后,教师应努力使孩子们的这种习惯保持下来。课堂上,教师可随时提问:“谁能重复一下老师刚才说过的话?”“前面那个同学说得非常好,谁能学说一遍?”……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听”的注意力,又有助于他们养成听仔细、听明白、听完整的习惯。在课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诸如“留心生活中大人们的对话”、“倾听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谈”、“收听新闻广播、少儿节目”等听话训练,然后,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他们学说,并给予具体指导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从小学会“倾听”,并养成向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口头语言的良好习惯。
2.读中学说
(1)加强朗读指导。加强朗读指导是贯穿小学语文低、中、高各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之一。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表情朗读,使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将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的“口头”充分表达出来。抓重点词句,抓语气,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等都是这种练习的很好形式。
(2)精彩片断的背记。精彩片断是运用语言的精华。对这些片断的背记,继而发展为如同发自内心的感情背述,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表情达意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读中学说,既给学生树立了学习语言的范本,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规范”语言的力量,进而建立起学习语言的目标。
三、采取多种形式,让他们“练”说
1.读后练说。它的代表形式是复述课文,这是“练说”的初级形式。它以课文内容、主要情节的理解和记忆为基础,以文章的脉胳为线索,以文章的语言为借鉴,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起来,就像有了根硬实的“拐棍”。随着学生各种能力的增强,创造性复述、续编和评述也相继成了“读后练说”的重要形式。
2.观后练说。它的最初形式是“看图说话”。它既没有现成的语言供借鉴,也没有明确的思想、清晰的条理可依托。教师须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有条理地观察,还要激发联想和想象,引发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图说话”就容易多了。这种练习应逐渐扩展到观看影视节目、观察生活后口头述说一段话。
3.文后练说。即先让学生将想说的话写成文章,然后再组织学生以此为依托练习说话。由于它的内容源于学生的亲历和内悟,语言也是自己整理和锤炼出来的,“练说”的结果必将导致融语言、神态、表情、动作于一体的“演说”的开始。这是“说话”训练的高级形式。当然,文后练说未必都须写成文章,可列个提纲、打个腹稿。也就是在“说话”前做些必要的准备,对说话的目的、重点、顺序等做到胸中有数,说起话来自然会抓住要害、层次分明。这是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基本要求。
四、发展思维能力,让他们“会”说
1.图文对照,启发想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时,不仅要让其指出图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它像什么?”“此前、此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情况?”然后,再组织学生品读介绍这幅图的文句。这对于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联想和想象非常有益。
2.寻因索果,理清脉络,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多问个为什么,事情的始末缘由、来龙去脉,文章的结构顺序、选词用句等,也就是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都要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就要组织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比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就为“说话”训练打下了丰厚的基矗促使学生把话说得象书中那样,达到人们公认的“会说”。此外,积极引导生活会话,将学生想说、爱说的内容纳入到“说话”训练中来,将“说话”训练所得到的经验和成果,与生活会话的亲切自然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说话”训练是集语言、思维、观察、表达,听、说、读、写和课内、课外于一体的综合训练,加强“说话”训练是社会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一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