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柳艾岭 陈歆
【摘要】我国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课程体系的建立方面暴露了很多问题。纵观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为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以及完善创业知识体系。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课程体系的不足表现在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不专业和实践体系不深入这四大方面。本文就本科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将培养创新思维作为创业教育的目标、打造“基础、核心、实践”三维度课程体系、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和三管齐下深化实践课程体系。
【关键词】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学院建设研究”(2018N61)和2017宁波市教科规划课题“CDIO理论视角下在甬高校创业学院建设路径探索--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编号2017YGH01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2095-3089(2017)36-0022-01
一、创业教育的目标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步由规模和数量扩张走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而构建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体系,强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正是解决转型时期高校各种困境的自觉选择与追求,同时也是顺应知识经济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1]。
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具有创业素质、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同时具备初步的创业能力。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创业教育的目标大致可以总结为“培养、提高和完善”三维一体的教育目标: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和完善创业知识体系。
二、创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MBA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成为我国最早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之后,国内一些其他高校也步入了创业教育的前期阶段,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福州大学、温州大学等。纵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状况,不难发现,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领域,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课程体系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学校并未将创业课程纳入正式的教学体系中,而是作为就业教育以简单的思想教育活动来进行,功利性较强,单纯地将创业教育作为提高就业率的手段。其次,有些学校对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非常草率,将其当做“企业家速成教育”来看待,并不注重真正的创业能力培养,而是专注于一些形式层面的创业教育。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创业课程的正规化和学科化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是大多高校的创业课程构成主要元素,大多数并没有形成目标统一,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而呈现课程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的现象。
(三)师资队伍不专业
高校创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创业实践方面也要有相关经验,而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不专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由行政人员或者辅导员承担,这些人员往往无法满足创业教育对师资在学术和实践两方面的资质要求,同时,在教学手法和课堂艺术方面也相对欠缺。其次,部分学校虽然对创业课程授课教师有学术水平的要求。
(四)实践体系不深入
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实践相联系的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以创业大赛、创业项目模拟等形式来开展。然而,以这些形式开展的实践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无法做到创业教育的普及性与大众性,而使之成为精英化的教育。其次,校企之间的合作也以表层合作为主,双方都没有充分利用对方的资源。
三、本科高校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对策研究
创业历来被定义为设计,启动和运行一个新业务的过程,这个新业务通常以一个小型企业开始,提供产品,流程或服务出售或出租的过程。简单的说,创业就是指通过个人的努力创造出商业的价值。而创业教育则是通过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动机等,为学生的创业成功创造各种先决条件[2]。
以创业教育的目标为基础,针对我国创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本文提出了本科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四点意见:
(一)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培养创新思维
创业教育需要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高等教育需要结合创业教育才能够输出具有主动性和开拓性的创新性人才。所以,创业课程一定要纳入到正规的教育体系中来,并将其规范化,只有学校将创业教育重视了,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学,而能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基础、核心、实践”三层次的课程体系
针对课程内容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的现状,高校应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打造“基础、核心、实践”三维度的课程体系。创业核心课程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包括专业、经营和综合性的能力,对学生就业后开展创业创新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业实践课程是目前国内本科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应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所学能够与创业实践课程相结合。
(三)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双导师制度
为了解决创业课程师资队伍不专业的问题,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种途径同时改进,形成专业的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首先,需要加强校内创业教育师资的创业培训和实践,只有授课教师自己有了相关经验,才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创新活动。开展综合性创业教育课程,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同时,对于创业精英学生进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辅导,利用社会导师丰富的创业创新经验,为大学生提供更贴合实际、更具指导意义的创业教育。
(四)深入实践课程体系——三管齐下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育的深化,是发挥学生所学,使之充分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针对重点项目进行立项,应实行项目管理,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到“三个多”:多思考、多观察和多接触。充分发掘骨干学生和精品项目,组建创业创新示范团队,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其次,应加深校企之间合作的深度,除了常规的创业大赛赞助和企业演讲,还可以安排创业创新骨干学生去企业实习,以积累实际经验。企业可以主动提供项目,高校提供团队进行项目实施,同时再辅以学校及企业导师的指导。对于优秀的项目,高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进行孵化和项目对接,使之得以产业化。最后,考虑加大实践教育学分比例,让学生能够尽量更多地进行创业创新实践,并使实践教育得以重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压力空前,课程体系建设是关键。打造“基础、核心、实践”三层次的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业素质、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是高校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洋.“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2]姚钰.“关于高校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