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的反思

时间:2024-06-03

张冬梅

【摘要】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阅读也是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手段。语感是语言的灵魂,因此我们普遍认为学好英语的关键在语感,而语感的获得又与阅读息息相关。因此学好英语的关键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教学方式;语感;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228-01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阅读也是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手段。”这是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的内容。语感是语言的灵魂,因此我们普遍认为学好英语的关键在语感,而语感的获得又与阅读息息相关。因此学好英语的关键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这过程中词汇量也不容忽视,所以培养良好的语言素养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

在长年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能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观念。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实际上就是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突破接受學习的定势,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探索引导学生英语阅读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其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最后,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阅读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体现用英语做事的教学思想。

古德曼(K.S.Goodman)在1972年指出:“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各有区别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语义的信息,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英语阅读包括了朗读和默读。但主要是借助视觉进行默读。其中默读是最符合实际需要的方式。默读要求把注意点放在理解语言单位上,速度较快。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词汇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智力因素,方法与策略因素,情感因素。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语言因素限制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所谓的语言因素是指字母、单词、习语、短语和语法规则等。当学生遇到新单词或新句式时,立即产生了畏惧感,觉得束手无策,思路混乱,无从下手。其次,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除了作业中的阅读练习,从来不主动阅读课外材料。再者,学生对阅读的内容缺乏深层的理解。最后,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是一个input(输入),decoding(解码),output(输出)的过程。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只有达到一定的输入量,才能确保有更好的输出,你有一桶水才能倒出一碗水。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而大量的阅读正是语言输入转为语言输出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我们古人早就总结出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有益经验。可见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了。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听和读是学习英语能否成功的关键,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是保证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但在现有条件下,依靠听力输入毕竟有诸多限制,如材料内容和设备等而阅读则是可行和可靠的,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现行的英语教材,重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读和写技能的训练。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训练进行探讨与研究。外语教学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认识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对语言信息理解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读文章,做练习题,朗读,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都是违背阅读心理规律的,势必影响阅读教学效果,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Wragg,E.C.1999.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Observation[M].London:Routledge&Falmer.;

[2]梁美珍.2012.PISA阅读素养测评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31-38.

[3]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名教育出本社.

[4]胡庆芳.2009.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6):12-16.

[5]Brown,H.D.2001.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