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饮食”隐喻的认知互动

时间:2024-06-03

廖世军 徐静

【摘要】很多隐喻理论旨在解释隐喻的实质及意义构建过程,即隐喻的运作机制,来揭示隐喻的奥秘所在。饮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是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人的生活与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饮食隐喻来表达的。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饮食隐喻本质,本文以描述饮食的相关词语为研究对象,通过论述“饮食”隐喻产生的认知互动基础,解读表示生活百态的“饮食”隐喻的认知互动。

【关键词】饮食;隐喻;认知互动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青年基金[2014]66號:14QN48 英汉食物隐喻的认知构建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2015]:15WLH27 语篇元素层级接口的概念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026-02

两千多年前,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Aristotle 视隐喻为语言的修辞手段。Richards(1965)和Black(1979)的“相互作用理论”(Interaction Theory),与古典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研究截然不同,开创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局面。其后,Lakoff & Johnson 等人提出“映射理论”(Mapping Theory),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映射。隐喻意义是“来源域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的映射结果”。Fauconnier & Turner 等人提出“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在线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至今,关于隐喻研究人们提出很多理论:Aristotle 的比较理论、Quintillian 的替代说、Richards & Black 等人的互动说、Ortony 的突显失衡说、以及当代认知科学界提出的概念隐喻说等。这些理论,大部分集中在阐述隐喻的实质和意义理解过程,即隐喻的运作机制上,实际上这也是解释隐喻的奥秘所在。“饮食”隐喻在生活中积极丰富,但是人们对饮食隐喻的认知互动机制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隐喻中重要的一种——饮食隐喻认知互动过程和特点,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饮食隐喻的认知互动基础

饮食涉及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方面,无论什么民族,无论什么人种,都需饮食。隐喻是人们选择的一种看待事物、感知现实的方法。因此,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息息相关的复杂生活和丰富抽象的人生,人们往往把饮食隐喻化,借助于熟悉的饮食现象来表达和理解。隐喻性的饮食概念系统影响我们眼中的现实世界是什么样的,反映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生活,如何与他人联系。有关饮食隐喻的表达十分丰富,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民以食为天”、“酸甜苦辣”、“生米煮成熟饭”、“软柿子”、“糖衣炮弹”等等。

认知取向心理学家Ortony(1988)认为认知体验促成人们生理与心理上的反应,为不同民族、文化、语言的人们表达情感时所共享。Lakoff &Johnson (1980) 认为,隐喻形成的基础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是将源域中较为具体的经验影射到较为抽象的目标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陈家旭指出“体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本特征,无论人对客观事物持什么态度,人自身都能直接体验到,离开了体验就根本谈不上情绪和情感。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是人类与食物的互动过程,“饮食”隐喻就是依据人类的各种生理、心理功能和外部的各种经验,描述对“饮食”这一具体现象所产生的身体体验来映射某一情感的过程。因此,“饮食”隐喻形成的基础恰好就是人类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身体体验而铸就出的新认知模式。换言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是饮食隐喻的基础,体验性是认识饮食隐喻的重要途径。这里的“身体体验”指身体与外界的互动以及由此所获得知识的身体功能,是目前我们对世界概念化认识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饮食”隐喻认知互动解读

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显著地位。它不仅超越了生存本能的层次,还升华到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人们充实人生、积极提高人生的体验。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实际上存在着一大占主导地位的概念隐喻,即:吃是人生 (Eating event is life.),这个概念隐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系统理念里,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如人体本身就是某种食物,生活历练是吃,生活过程是煎熬炒爆,人生百态是五味杂陈的概念隐喻。并且这也会成为人们表达对周围世界认识的手段之一,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及精神内涵。以下从这四类概念隐喻系统探讨“饮食”隐喻的认知互动内涵。

1.人体本身是食物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作为人的生存必需品,在语言中往往被赋予了食物以外的更深层的含义。 如食物的外部形状或自身的属性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外貌、心理、行为、好恶等。

如:“烫手的山芋”,利用烫手这个源域特性隐喻棘手的问题或者难对付的人。“芝麻馅汤圆”,又甜又香的源域特征常被用来隐喻某些很得宠的人。“刀切豆腐——两面光”的俗语隐喻有些人会说话,不得罪人,两边讨好。“老油条”,多用来喻指熟谙世事、明哲保身的人。“湿手抓芝麻”,利用源域的沾手的特征暗指有些人利用职权之便贪占钱物,多被农民用来比喻一些不廉洁的村干部。

还有“捡软柿子捏”、“闷葫芦”、“葫芦里的饺子,有话说不出来”“花心大萝卜”、“奶油小生”、“小呆瓜”、“醋坛子”、“强扭的瓜不甜”、“刀子嘴,豆腐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等。这些食物都是根据人民生活的亲身体验,总结出食物的触觉软硬,听觉响亮,视觉的大小、形状,味觉的酸甜等多种感受得出来的体验。另外,常见的一些食物还用于隐喻女性美,不仅很恰当、而且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如:杏仁眼、樱桃小嘴、瓜子脸、项如嫩藕、指如葱根、口若含贝。

2.生活历练是吃endprint

“吃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据显著地位,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围绕“吃 ”这个主题,见面问候也都是:“吃了吗?”,好像吃了就万事大吉。研究有关“吃”的隐喻,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视角,也可以从中看出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吃”是一个极为有趣的词,含有吃这个语素的词语中,它的意义极富变化。“吃”不再完全是“吃东西”意义上的“吃”,吃的东西可以是具体可感的,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父母”、“吃利息”、“吃里扒外”、“吃青春饭”、“吃老本”、“吃软饭”,这些“吃”隐喻依赖某人、某事、某物而生活。“吃”可以表示某种感受或遭受某种压力,如“吃一堑长一智”、“吃哑巴亏”、“吃闭门羹”、“吃不消”、“吃亏”、“吃力”、“不吃那一套”。“吃香”、“吃得开”、“吃不开”隐喻表达受欢迎或不受欢迎。“吃”还可以表示“理解”,如:“吃不准”、“囫囵吞枣”、“吃不透”这句话。此外,还有吞并、蚕食、食言、饮誉、饮恨、饮弹等等这些关于“吃”的隐喻。

这些吃的隐喻都来源于人们吃食物时,食物在身体消化过程的体验,来表达对生活中各种历练的相似的情感。

3.生活过程是煎熬炒爆

中国人的烹调技术,早在周秦时代就已经达到了(下转203页)(上接26页)相当高的水平,常见的烹饪手法有煎、熬、炒、爆、焖、煮、炸等,可谓花样繁多,招式讲究。根据烹饪手法词的源域特点,人们引申创造出大量与人生有关的词语,用烹饪的各种过程来隐喻人生的各种状态及经历。

如:“煎”引申出煎熬。熬的源域特点是费工夫,因此引申出“熬夜”、“这些年总算熬过来了”等用法。炒也有很多引申的用法,如“炒卖”、“明星炒作”“炒外汇”、“炒股票”、“炒鱿鱼”、“炒冷饭”、“炒老板”、“炒经理”等说法,大有无所不炒之势。“爆”利用烹饪时的油和食物猛然炸裂并发出响声,引申为突然,强烈的情感,如相亲节目里面对嘉宾的强烈喜爱而“爆灯”,还有明星演唱会的“爆棚”、“爆满”、形容信息的“爆冷门”、脾气“火暴”等等。“煮”组成的词语相对来说要少一些,像“温水煮青蛙”、“生米煮成了熟饭”,隐喻事情顺其自然比较温和的状态。烩是一种把多种食物混在一起加水煮的烹饪方法,这种源域映射了生活中的“大杂烩”就是把各种不同的事物胡乱拼凑在一起。和烹饪有关的隐喻表达还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厨子多了烧坏汤”、“众口难调”、“熏陶”、“熏染”等。

这些饮食隐喻的认知模式都是基于人类身体及生活经历,对食物的煎、熬、炒、爆、焖、煮、烩等体验而激起相似的说活过程情感体验。

4.人生百态是五味杂陈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懂得食味的丰富和调味的妙处。由味觉所引起的通感现象,本质上也是一种隐喻,这里以酸甜苦辣为例对味道隐喻进行分析。

(1)酸

“酸”的源域是像醋一样的难以言传的刺激味道,由酸组成的词语常常隐喻难受的困境或者心情。如“酸楚”指一个人痛苦的心境。“寒酸”形容穷苦人的拘谨姿态。“穷酸”讥讽文人贫穷而迂腐,和困顿潦倒的形象有关。此外还可以表示嫉妒的情感,如“心里酸溜溜的”隐喻表达吃醋的情感。

(2)甜

“甜”的源域是甜甜的味道映射到“美好的感觉”。如“甜言蜜语”、“甘之如饴”、“甘霖”、“甘露”、“长相甜美”、“甜滋滋的”。甜还可以表示“利益、好处”,如甜头等。

(3)苦

“苦”由源域令人不悦的味道映射到目标域:如“脱离苦海”、“苦笑”、“苦涩”、“辛苦”、“艰难困苦”都隐喻了遭受挫折和不幸的痛苦感受或贫困的处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口婆心”、“苦心孤诣”、“刻苦”则表示耐心、毅力、刻苦的精神。

(4)辣

“辣”的源域为一种刺激性很强的味道,映射到目标域表示强烈的热情,勇敢果断的魄力或受欢迎的时尚。如:“火辣辣的眼神”、“热辣辣的情感”、“辣妈”、“泼辣”均表示热情强烈的话语、眼神、性格。由于“辣”而造成的难受的感受还引申出狠毒、毒辣的隐喻,如:“阴险毒辣”、“心狠手辣”等。总之,味觉隐喻是利用味觉的具象化思维,运用形象和联想,根据事物的相似或相近性进行类比映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人体本身就是某种食物,生活历练是吃,生活过程是煎熬炒爆,还是人生百态是五味杂陈等饮食概念隐喻,都来自于人类对饮食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甚至是听觉和心理喜恶的复杂情感等亲身体验,是人类与饮食之间的各种认知互动所引起。复杂的人类生活和情感借助于具体饮食现象来表达,其认知基础主要源自人类的生理特征、身体经验和生活体验的相似性互动。人类对饮食和的身体体验的认知互动构成了我们对抽象人生进行隐喻映射的基础。本文通过解读“饮食”认知隐喻,进一步认识了表示生活的“饮食”隐喻,有利于更好地的运用它来表达丰富的生活和情感。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F.Ungerer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108.

[4]廖世军,岳好平.论情感隐喻的互动运作[J].科教文汇,2012.

[5]叶奕乾等编.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楊春生.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7]赵振华,顾丽.英汉“食物”隐喻的认知阐释[J].语言理论研究,2016.

作者简介:廖世军 (1983.8-),女 (汉族),湖南邵阳市,湖南农业大学 国际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义学。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