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宋建华
【摘要】《弗兰肯斯坦》被世界文坛公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而《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一部是科幻文学的鼻祖,另一部则是开创了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虽然两部小说的文学题材不同,但是在写作风格以及作品所展现出的意识形态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文深度分析了两位都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作者为何都采用“始于浪漫,终于哥特”的文学写作风格。
【关键词】浪漫主义;哥特;文学题材;写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5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25-01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的新时代。法国革命也对英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种爱国和民主的社团纷纷出现,发出争取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呼声。与此同时,自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工业革命对英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业革命促使新生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掌权的土地士绅贵族及金融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与劳工之间的矛盾也更趋紧张。法国革命的影响和国内矛盾的激化引起了社会思潮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运动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以及英法文化交融的产物,反映了部分作家和诗人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和个性自由,着力表现个人的思想与情感;注重对自然的描写以及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强调想象的作用。
哥特,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公元3~5世紀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即“哥特”,意为“野蛮”。哥特小说在浪漫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达到繁荣,但它并不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从正面描绘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是通过揭示社会的邪恶和人性的阴暗面来深入探索。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哥特式小说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成为最流行的体裁,并迅速从英国扩展到整个欧美。哥特文学探讨极端的情感以及黑色的话题,因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情节通过令人恐怖的自然环境烘托,再加上人物塑造,成就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弗兰肯斯坦》与《红字》两部作品都包含有浪漫主义和哥特式两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就让我们从个人情感,自然描绘和想象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从个人情感方面分析,两部小说都包含有复仇主题。《弗兰肯斯坦》中维克多因沉迷于探索“生命的奥秘”,而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创造出了一个可怕的“怪物”。他对自己制造出来的科学怪物感到讨厌至极,恐怖至极,故而想毁掉自己的科学尝试的成果。正是这一毁掉之举,导致了怪物的复仇,这个怪物接连杀害了维克多的小弟弟、他最好的朋友和维克多的妻子。这些亲朋的死让维克多也燃起了复仇心理,他深陷于对怪物的疯狂复仇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部小说中,从个人情感而言,正反两个人物都认为自己罪孽深重,最终维克多在毁灭了怪物之后也死去了。《红字》中的齐灵沃斯身份也类似维克多,只不过他研究的是欧洲的炼金术。当他知道自己的妻子有情人之后,便假借医生的身份对丁梅斯代尔实施心理折磨,进行精神上的报复。最终,当丁梅斯代尔被他折磨致死,他也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也死了。两部小说中的个人情感都以“好”为起点,一个为了科学研究,一个为了维护自己美好的婚姻,却都以“恶”――死亡而结束。也就是说,两部小说的情感经历都始于“浪漫”,终于“哥特”。
其次,从自然描绘方面分析,两部小说中的情境都先后对“浪漫主义”和“哥特式”做了铺垫。《弗兰肯斯坦》中,维克多在精神沮丧的时候决定去攀登蒙坦弗特高峰,希望纯洁的、永恒的、壮观的大自然景色能振奋他的精神;怪物也是如此,在度过遭人遗弃、天寒地冻的一个冬天以后,对着春天的到来,他感到心情舒畅多了;沃尔顿去北极的航行探险也是寻求“精神养料,去做新的研究,创造新的奇迹”;维克多在描述他发现了生命的奥秘时说:“一道闪光猛然间劈开了我四周的混沌黑暗――这一道闪光,那么明亮夺目,不可思议。”光在这里起到了揭示、照明、澄清的作用,没有光无法看清世界,而只有看清世界才能通向知识宝库的大门。而最终,完成复仇之时,维克多追踪怪物直至北极荒原,双双死在冰天雪地之中。
再次,作为浪漫主义和哥特共有的元素,想象在两部小说中也有不少的描述。《弗兰肯斯坦》中想象是整个故事的开端,没有维克多求索的科学想象,也不会有“科学怪物”的问世;而因为对科学未来走向的忧虑,导致科学创造的被毁灭,也是想象走向“哥特”的最好例证。《红字》中珠儿特别富于幻想,以至于到了令人忍俊不禁的地步。比如当她的母亲在海边同齐灵沃斯谈话时,那想象力丰富的孩子用海藻为自己做了一件小人鱼的衣裳;当海斯特最终为众人所接受,那个代表“通奸(Adultery)”的A字仿佛变成了能干(Able)和天使(Angel)的化身,在此时,想象插上了翅膀,为海斯特的人格升华做了锦上添花的注解。两部小说中,想象也同样是始于“浪漫”终于“哥特”。
《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因为自己幼时丧母,父亲再娶,与继母关系紧张,所以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品读出尽管作者拥有美好的浪漫主义情怀,但是最终结局都是因“被抛弃”心理而引起的复仇从而毁灭;《红字》的作者霍桑则幼时丧父,母亲穷困潦倒,带领全家投奔亲戚,9岁时,霍桑脚受了伤,不得不幽闭在家中数年。这也不难理解他的作品中那种向往美好的浪漫情怀和神秘恐怖的氛围并存的缘由了。两部久传于世的鸿篇巨著就这样始于“浪漫”,终于“哥特”,景仰之余不免令人嘘唏。
参考文献
[1]哈弗蓝星双语名著导读:弗兰肯斯坦张春晓译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及其他作品:余珺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霍桑《红字》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探析:李燕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4]从《弗兰肯斯坦》初探玛丽·雪莱的浪漫主义观:陈静安徽文学2009年第10期.
[5]论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元素:陈莹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6]从精神分析解读《弗兰肯斯坦》中的被抛弃心理:孙小沛文学教育2014年第12期.
[7]试论《弗兰肯斯坦》小说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及其反思董岩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