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1到N:浅谈立足课堂的经典阅读导读模式探究

时间:2024-06-03

向欣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对话。”小学生正是形成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倘若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他们必定获益良多。

课堂教学是名著导读的重要阵地。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将教材与名著“打通”,学生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仿佛走进了一篇篇名著名作,认识了一位位作家,必定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教师需要找到突破口,整合课内与课外。

一、联系课文与名作——从一篇到一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经过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之美,探索语言文字的运用之法。学生学得其法,才能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

如第23课《刷子李》选自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全文通过描写徒弟曹小三的几次所见所想,从侧面突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技艺高超”也是书中其他“奇人”的共同点。因此,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是本课的重点,学习如何描写“技艺高超”是本课的难点。

执教老师通过对比读第5段的方法,直观地引导学生发现原文中运用了比喻不仅写出了粉刷技术的高强,还体现出了刷子李的动作优美和富有节奏感。继而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了“天衣无缝的粉刷”,配合着老师的朗读,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将文中的语言文字更加形象地内化在心中。

紧接着学生修改在预习单上所写的“技艺高超”的同学,并用上比喻的手法。

课堂的最后老师出示《俗世奇人》中的《大力张》选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通过细节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上的写作手法。

从感受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到同学的“技艺高超”,再到其他“奇人”的“技艺高超”,一气呵成。学生很愿意看看更多“奇人”的“技艺高超”。

二、联系课文与名家——从一篇到一位

名家的名作名篇都有自己深深的烙印和独特的风格,找到课文与作家生平经历之间的关联,无疑帮助学生很快地认识作家,更愿意走进他们。

如《祖父的园子》,全文从童年的萧红的视角出发,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描写了自由的童年。但纵观其一生,她童年的“自由”与成年后的“不自由”形成了强烈对比。因此“自由”成为了课文与作家之间的联系点。

执教老师紧扣“自由”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悟出“自由”、读出“自由”、说出“自由”,学习作家在课文17段中使用反复的手法表达自由。

[案例一]《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师:刚才的一组的朗读,你们觉得他们什么地方读得好?

生:他们读出了“自由”,因为他们把“愿意……就……”读得很重,这样就让人感受到很自在。

生:我觉得这样不合适,他们的“愿意”和“就”读得是一样重的,但我觉得它们是分层次的,“就”比“愿意”更强烈。”

生:我同意,“就”更突出了不受拘束,任性又快活。

師:都同意吗?带着这样的体会,读一读。

师:我仿佛看到了园子里那些自由的植物和自由的作者。能用“愿意……就……”来说说园子里还有什么是自由的吗?

生:太阳愿意照得多亮就照得多亮。

生:我愿意除草就除草,愿意帮倒忙就帮倒忙。

生:蚂蚱愿意跳到就跳到哪儿,就算是跳出园子也可以。

……

当课堂沉浸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执教教师突然翻转到“不自由”:①猜成年的萧红是否自由快乐,引发阅读期待;②了解萧红“不自由”的生平,形成落差;③读《呼兰河传》的结尾,品味怀念。

通过从“自由”到“不自由”的引导,学生在课后捧起《呼兰河传》细细品读,很愿意通过阅读这本书,一窥萧红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课后谈论萧红、查找萧红的资料,很想了解她的一生究竟有怎样境遇。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我们力求立足课堂,在课内为学生们构架了一座桥梁,互通有限的课内文本与浩瀚的课外名著。在课堂上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的兴趣,让一篇篇的经典名作,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能够成为N种无限的可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