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时间:2024-06-03

罗会琴

【摘要】随着教育均衡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小学阶段特别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生活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小学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条件和情景,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探究,体验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科学感知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262-0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我们广大一线科学教师悉心引导,耐心培养。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科学知识是解除封建迷信思想的有利武器,是社会发展的直接体现。在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从小养成对问题的科学分析的习惯。学生活泼好动,但自然知识大多较抽象、枯燥,所以科学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对此,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的讲解中,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研究磁铁》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讲解磁铁的两极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现象。知识点虽然不难,但对小学生来说,这个知识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弄不清楚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且这些知识与他们的生活联系不大,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可先创设一个“找朋友”的小游戏。可叫4名学生上台,让他们分别拿着磁铁的正负极,然后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叫‘找朋友,看看哪个同学对你有吸引力呢?”学生开始愉快的游戏,在愉悦的环境氛围下,都能找到彼此的“朋友”然后趁热打铁,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会排斥你们手中的磁铁吗?想必大家都想知道原因,那么接下来让老师来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吧!”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启学生了的思维想象。

二、引导学生,敢问会问,启发诱导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课上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多数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这些知识有趣、易懂,学生也爱学,易掌握。但也有部分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他们就不太爱学。如,《探索宇宙》这一单元,浩瀚的宇宙天体的运动,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用实物模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到了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但当庞大的太阳系、银河系呈现于学生面前时,学生还是感觉到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师生之间合作互动关系,教师引导预设问题情境,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交流、探究。在探究中,若遇到学生所提问题有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和启发,引导学生及时认识自己为什么会错,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应如何思考,怎样解决,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提倡合作掌握本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这个方式,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探究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如在教学《神奇的水》一课时,首先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团队的作用。首先,在组织学生欣赏了水的毛细现象并完成了相关实验。实验前,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分工:一名组员负责滴水,另外两名同学负责计数和计时,其余组员观察和监督;实验中,同组学生相互帮助,留心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实验后,各组学生按时整理记录,并用简单的图画表示观察到的实验结果等。学生对“一枚小小的硬币上能容纳那么多滴水”这个知识点难以理解。对此,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其中的科学道理。在大家的协同下,同学们亲身体会到了水的表面有一种相互拉着的力——表面张力。也正是这种特殊力的作用,才使得一枚小小的硬币上容纳那么多滴水。

又如,教学《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时,着重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具体地说,学习活动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正确理解食物链的构成。通过集体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的理解和做“动物排队”的游戏,学生们了解到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多种多样、普遍存在的。通过阅读和交流,学生知道食物链的源头是植物,终点是凶猛的肉食动物,并且懂得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自然界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第二层次,建立食物网的概念。画食物链虽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但要在一定的生活区域里给形象的生物之间画箭头,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万事开头难,首先引导学生找到一种绿色植物,就能很快找到食物链的源头了,然后通过“顺藤摸瓜”构建成一条条食物链,组成一张复杂的食物网。练习时,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哪个小组找得多,而且正确。

教学实践表明: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科学规律,还能获得亲身体验的真切感受,不断增长科学探究的本领。

四、加强实践,积极动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自然科学中有很多实验内容是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经常带领学生动手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的同时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为其在将来其他学科的实验中打下基础。

如在《简单电路》的学习中,通过简单的电路设计,使学生真正了解电流知识,增加学生对电为人类带来便利的认识。应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电路实验。实验中,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电线、单刀开关、小灯座等器材,自己动手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并成功点亮小灯泡,证明了电流的存在。然后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并联电路设计,加强学生对电流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充分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持之以恒地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积极动手。在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究与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顾超.小学科学素养评价的思考与探索[J].小学科學:教师版,2015(12):22-22.

[2]马伟.浅议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与方法[J].学周刊,2015(35):86-86.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