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方丽妹+张子怡
【摘要】同课异构指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将教学整体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教学反思,并且可提高教师与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互动性,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279-02
本人观看了两位资深教师的同课异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视频,以下是对两位教师的课程评价分析。
一、授课内容及流程简介
课例一:
1.导入:观看电影“后天”短视频
2.教学过程
(1)观看电影短视频“后天”,归纳气候变化的特点
(3)全球气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6页说明在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特征。
②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6页文字,说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
③小组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说明近百年来气温及降水量的特征。
(3)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①展示“马尔代夫第一次水下会议”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召开水下会议的原因。
②小组活动。
情境扮演,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③教师归纳总结。
3.能力提升
教师总结全球变化产生的可能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课例二
1.导入
观看黄果树瀑布两个不同时期的景观图。
2.教学过程
1.观看黄果树瀑布两个不同时期的景观图,观察二者的差异及原因。
2.全球气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①呈现“气候长期演变”图,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变化的表现及特点(气温、降水)。
②呈现“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图,学生分析。
3.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①呈现自然灾害图,学生分析原因。
②小组活动。
根据自然灾害图,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②教师归纳总结。
③小试牛刀。
展示关于“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的填空题;学生答题,老师讲解总结。
4.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①小组活动。
情境扮演,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②教师归纳总结。
3.能力提升
学以致用
①展示图片,学生分析,课堂小结。
②小组活动,呈现黄果树瀑布图片,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补完善。
呈现课后探究问题。
二、两个课例特点比较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最后一节课,是本章内容的概括与总结,也是本章的一个延伸。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气候变化最显著的特征,从课程标准来看,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将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能力提升几个方面对课例2、课例2进行对比分析。
1.课堂导入
课例1与课例2的课堂导入利用短视频及景观图片引出学习的主要内容,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各具特点。课例1利用电影“后天”的震撼短视频进行课前导入,紧抓生活热点,强烈的画面感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课例2利用黄果树瀑布景观图进行课堂导入,较为简洁直观。
2.教学过程
两个课例的教学过程都以探究互动的形式进行,并设置多次的小组讨论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以下是我对课例1、课例2教师的教学过程的分析。
(1)课例1教师的教学过程
此老师专业知识牢固,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强,但学生在前半部分课堂上积极性不高。上课特点是结合课本材料,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重难点较突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能充分分析读图,先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白规律由来。
在课堂中,教师提问了这样的问题: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为什么说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呢?”说明教师注重新旧知识结合,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
在进行“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教学时,可多举一些相关的生活例子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对这个内容设置过于简单,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主题。
(2)课例2教师的教学过程
教师利用黄果树瀑布两个景观对比图进行课堂导入,贴近生活实际,呈现课堂将要讨论的三个问题以及教学目标,可让学生对本堂课有清晰地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该教师上课的特点是根据多种图片引出知识点,引导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该教师在进行“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分析几组自然灾害图片,引导其讨论分析气候变化产生的可能影响,引导的过程中强调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设置“小试牛刀”的填空题部分,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比课例1教师多了一个内容,即“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以情境扮演的方式进行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课堂效率。
(3)小组活动
两位教师设置多次小组活动,并进性情境扮演,这样的讨论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
4.能力提升
课例1教师在能力提升模块设置的内容较为简单,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了情感升华,简单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未进行相关的课堂小结以及课堂巩固练习,不利于学生充分消化课程内容。
课例2教师在能力提升模块设置的内容较好,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课前设置的是三个问题进行解答,做到了前后呼应,设置了课后探究,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三、总结
1.两堂课无论是从板书的设计、课件的设计、语言的组织、还是学生的活动安排,都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小组讨论期间,两位教师都能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拉近师生了之间的距离。
2.课例1的教学设计,虽对课程内容讲得十分具体但缺少了课堂小结及课后巩固部分,课堂结束得较为匆忙;课例2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設置了多次小结部分,有利于学生充分消化知识,多次向学生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
3.两位教师对教学设计有各自的安排,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内容更应该强调的是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课例2的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理解得更为全面,教学过程中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都讲得十分的具体,更能体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陈瑞生.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0,1:13.
[2]孙德芳.同课异构: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3:9.
[3]王婷月.基于“同课异构”比较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旅游学院,2012.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