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杨慧娜
【摘要】随着合作办学的发展,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合作办学学生就业途径的多样化,学生毕业前在就业创业方面面临着诸多困惑和难题,但我们却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缺乏连续性等问题,急需构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职;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293-02
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外合作办学始于2007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与澳大利亚墨尔本霍尔姆斯学院开展中澳合作办学合作,开设物流管理、物流管理(财务方向)、护理三个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9月开始招生,目前在校学生数300余人。2010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开展中俄合作办学,共同创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欧亚交通学院,开设有9个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学生2000余人。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合作办学的发展,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以我校为例,17届合作办学的毕业生涉及9个专业,18个班级,847名学生,班级规模普遍在50人左右,同时,18届和19届毕业生每年都在递增300名学生左右。但我校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只有3名专职教师,而且年龄普遍超过40岁,其他都来源于兼职老师,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基本上1名教师带整一届的学生,因为每一学期的的课程量一般在8个学时,教师的总课时量看似不多,但因课头多,加上教学的重复系数问题,教师的总课时量并不多,事实上,因为涉及的班级和人数多,实际的工作量很大,这样就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中途也会遇到换老师的问题,学生就更难得到持续有针对的指导。
(二)课程开设缺乏连续性,课时少
在课程开设上,以17届毕业生为例,《就业创业指导》的课程开设在一二年级时已经全部结束,三年级未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而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的就业创业的分水岭愈加明显,个别專业在开学一个月后就业率就达到98%,个别专业就业率达到100%。此时,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一类学生就业后但放弃签约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主动创业;一类学生就业后丧失目标,对于资格证、学历等继续教育、就业后的职前适应等问题缺乏理性认知,而变得学习积极性不高。一类学生因为就业形势或个人因素不能在毕业前到对应的铁路相关单位就业,只能被动创业或自主择业。一类是出国的学生面临就业平台的搭建、就业机会的把握,是否继续深造等问题。学生在毕业前面临的就业面试、就业后丧失目标、初入职适应性、创业的指导等问题更加突出。但此时,因为课程开设和师资的问题,学生创业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未就业学生缺乏跟踪指导、出国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等问题得不到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改进措施及对策
(一)加强师资力量,专兼职老师并重
加强师资力量,加强专职老师建设,应该按照学生比例,加强建设全员化、专兼职结合的就业创业工作队伍和高水平、专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1]。配备老师应注意合理配置年龄结构,同时,可以把辅导员作为兼职老师纳入到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中,这样,可以提升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在就业创业指导环节的理论水平,利用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增加就业方面指导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为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可以将所带课程纳入到相应职称评审的课时量的计算中。
(二)保持课程的连续性,深化课程改革
深化《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课程改革,增强课程开设的连续性,在三年级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课程内容,对于不同板块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对于像个人简历的撰写、面试常见问题问答、各专业所需考取的资格证类型及方法、学历教育、职前适应等模块可以分版块分类型对常见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制作指导手册,让学生自行阅读学习;对于像模拟面试等实践性强的模块任课老师可以采取授课和现场指导的方式进行;而对于创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给予专业指导和抵学分等政策上的支持;对未就业的学生进行持续关注,给予就业信息、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对于出国的学生也适合一对一个性化的指导。
(三)加大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政策支持
一部分老师甚至领导认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可有可无,学生入学时对就业与创业缺乏认识,进入三年级后,对就业和创业的有关问题存在困惑时却缺乏专门的指导,这样容易造成《就业创业指导》内容有用,课程无用的一种误导,然后再受学生一届带一届的影响,该课程就会逐渐被边缘化。因此,在该课程的开设和改革过程中,对于课程开设课时量、师资配备、学分制换算、创业政策支持、未就业学生跟踪指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合理化的奖励机制,激发老师的积极性,逐步完善就业创业指导的各个服务版块,使得学生在出国、毕业前的的敏感困惑期每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同时,要强化实用性,提高就业工作实效性[2]。通过多渠道发布就业信息,注意跟踪教育,为未就业学生提高持续性的服务,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做出适合、理智自己的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司趁云,赵月芳.浅析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构建[J].东方企业文化,2014,(01).
[2]刘守义.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1).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