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激发小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时间:2024-06-03

黎晓生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的变革。本文根据平时的课堂教学和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来探讨激发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标准;课堂;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75-01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多参与、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的途径。可使数学的学习过程变得形象、具体。更好发挥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新定位,积极营造融洽、平等、民主、协商的课堂气氛,努力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敢于创新和探究。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积极性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先取出一盒橡皮泥,底部留下一个小孔,在橡皮泥上放一长方体小木块,用力压下,就从小孔里挤出一些橡皮泥,这时我问学生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把看到的情况总结为小长方体把橡皮泥压出来,占据了橡皮泥的位置,还有些学生说小长方体占据了一定空间位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我不急于总结,继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只是当学生说到恰到好处时给予表扬,在黑板写出一些关键词,如“占空间”等,再通过适当的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出过程,引导参与活动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过程的教学。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过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可以先引导学生摆面积单位学具,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然后再问:“如果求长方形球场或者更大的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行吗?”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1)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2)这些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3)你发现每一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很快地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正方形。再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直观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不仅理解了这一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

三、强化手段,丰富参与形式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和自己动手操作去感知事物,去获取知识。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给学生探索提供以下的材料,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知识。

1.每个人将事先准备的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张叠出,用涂阴影把它的 表示出来。我把学生折叠的结果分别展示出来,让他们说出阴影部分分别表示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阴影部分的形状不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单位“1”相等,其 也相等)

2.每人拿出自备的绳子。折出它的 来,并上台向同学展示,我接着问:“同学们折出来的都是绳子的 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每人自备的绳子长短不一样,单位“1”不相等,其 也不相等)

学生借助这两个实验,通过自己的折叠、观察、比较,明确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如挂图、教具、投影仪等,也应该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制作一些必要的教具、学具,有些学具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制作,学生制作学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参与教学的过程。

四、遵循规律,留足参与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但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也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只是一问一答的解决,达不到引发悟性的目的;有时滔滔不绝地讲,期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一定的机会,但是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过程的目的。如我在教《圆的认识》这节课时,在学生认识圆的特征、掌握画圆的方法后,让学生想想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要用到画圆,可以怎么画;又如,当学生讨论得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才能行驶的道理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圆的知识。这样实践性的、开放性的习题设计,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以后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问题。我们的学习才有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因此,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时间和思考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學习方法。做到凡是学生自己会学,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能力的机会。要改变过去过多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现状,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孔凡哲.《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蒋守彬.《“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尝试》[J].教育科学研究,2004.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