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康胜基
【摘要】所谓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必要的知道,这就是求知欲。可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同样的,只有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汉语学习产生主动需要。
【关键词】初中;双语教学;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752.4;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243-01
在新疆双语教学中,汉语言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汉语言学习兴趣作为导向,使汉语言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就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初中汉语言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汉语课堂去品味汉语言的情趣,才有展示自我的欲望。在双语教学模式下,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兴趣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师生关系是课堂中最基本的双边关系。师生感情的融洽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爱,只有在信任和爱的氛围中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信任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传给学生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里优势。因此,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不专心听讲、开小差或者对学习有困难产生自卑等等教师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安详和善地对待学生,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多表扬、鼓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就能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思起于问题,学源于情境。在汉语言课堂上,情境教学更是必不可少。仅仅像以往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很难打动学生让学生入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学习语言的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变得有生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中,就可以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意境,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参与意识和学习意识都很强,自觉与作者心灵交流。创设语言课堂学习情境,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善用鼓励的语言,让孩子体会到成功感
每个孩子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每做好一件事情,都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尤其对于少数民族孩子学习汉语,他们本来就缺少学习汉语言的环境,在汉语学习方面比较吃力,如果能在他们取得一点点学习成绩时,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比如说:“恩,你回答的真好”、“你的汉语说得越来越好了”等,就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感、自豪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表达的积极性,学生以后也会更加努力用功。相反,如果老是批评、指责学生的不是,这不但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更会令学生产生反感,甚至采取放任或者抵抗的态度,这就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初衷。
四、善于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 在《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一文中,在讲到第四自然段时,我提了个问题:“小女孩和自己的父亲对爱因斯坦的认知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地就回答出来了。我又接着问为什么他们的认知不一样?这时候学生就不太明白,陷入了思考中,回答也不十分肯定。这时候给学生们一点启发,他们就很快地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使他们体会到了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