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李楠
“哪吒”两个字怎么念?看完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家对此产生了热烈讨论,每个地方都有不同读音,甚至同一个城市都有多种读音,引发了不少笑话。
其实关于语言的笑话,在中国古代更多,因为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普通话,外地人交流起来,困难更大。电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桥段:“听你口音,不是本地人啊!”这其实完全不夸张,那会儿的人说话,真的能听出口音。
夏朝和商朝有没有国家通用的普通话,基本不可考。但到了周朝资料一下子就多了,比如,在《尚书大传》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在他摄政的第六年,当时越裳氏(今越南区域)派人送来几只特产白鸡,以示友好。但是问题也来了。那时候越南的语言和周王室使用的语言不通,而且根本没人懂越南语。所以,越裳氏就找了“三象”翻译,也就是三种语言的翻译各三人。这九个人先将越南话转成诸越语(今浙江、福建、广东古代使用的语言),再由诸越语转为南方诸侯的方言,最后再由南方诸侯的方言转成周朝王室京畿一带的用语。
瞧瞧,就送几只鸡,还费这么大的周折。
另外,春秋时期的吴越语言也不通。吴国在今天的江苏南部,越国则在今天的浙江北部,虽然相邻,但十里不同音,两国边境的民众经常会因语言不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打得不可开交。
慢慢地,周朝的中央官员们发现,无论是进贡问题、战争问题,抑或是其他问题,不少时候都只是因为语言不通而造成的。所以他们创造出了一种全国通用的普通话——雅言。
公元前770年,周朝迁都洛邑,洛阳话正式被规定为雅言的基础语音。当时,几乎所有的贵族们都会学这种雅言,目的就是为了跟老百姓区别开来。就像近代欧洲,英国上层贵族说法语,下层平民说英语;德国贵族发小舌音,平民发大舌音等等。孔子当年讲学时使用的,也是这种雅言,以标榜其贵族身份。
后来,历朝历代都延续了雅言这种语言。其中以洛阳话、金陵(南京)话、大都(北京)话为最多选择的标准音。
在汉朝时,中国人还没发明汉语拼音,朝廷为了推广统一的官话,发明了三种学习雅言的读法。第一种叫“直音”,第二种叫“读若”,第三种叫“反切”。直音是直接告诉某个字和哪个字的读音完全一样,这适合已经会读一些字的人,但对于满口方言的人基本没用。读若呢,就是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因为前两种读法太难掌握了,所以人们又创造了“反切”,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简单说,就是将两个字快读,读出来的音就是要学习的新字。据说这是当年佛教徒们根据梵语的注音法发明出来的。
反切读音法在中国兴盛了近2000年,不过它也有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将某个字认错了,那就永远拼不对正确读音;第二,如果一个人分不出来一个字的声母韵母,这个字便绝对念不准。
《颜氏家训》记载,北魏的时候,有个大官是个老花眼,闹出了不少笑话。此人特别喜欢反切,在读古书时候,看到有反切的字就跟着读,可读的时候他又因为看不清经常把字搞错。比如有一次他读《史记》,发现“颛顼”的“顼”(xū)下面写着“许绿反”,可他一花眼,将“绿”看成了“缘”,结果“颛顼”就念成了“颛翲(piao)”(许、绿、缘古音与现在的读音不同)。
这一念错不要紧,他倒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找着了古人的错处,于是大肆宣扬,让身边人也跟着他一起纠正过来。尽管大家都知道他念错了,却不敢和大官较劲,便纷纷错着念。直到有一天,另一位较真的大官和他连续辩论了三天三夜,终于让他明白了错的是自己。
在清朝的小说《镜花缘》中也多次提到过“反切”,如唐敖一行人路过淑士国、黑齿国、白民国都有反切的存在,甚至书中有个岐舌国,更以“反切”作为立国之本。
唐玄宗时期,《唐六典·卷四礼部》规定,为了防止臣下信口开河或是说话念不准音,必须先进行礼仪的学习。这些礼仪的名字统称“嘉礼”,在进行各种礼仪仪式前,必须先提前几天去礼部学习。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那些从外国来的使者们,他们无论语言还是礼仪都不会,所以最好先准备准备再说。说不好雅言,竟然被提升到了这种高度。
转眼来到了明朝,当时雅言已经改为叫“官话”了,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音为国家标准汉语语音。永乐年间,明朝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调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正音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即便到了清朝前期,南京官话仍旧是全国通行的官话。
雍正八年,清朝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便是在清朝中后期逐渐奠定基础的。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第一次接见康有为的时候,两个人足足谈了两个半小时,颇有相见恨晚的意思。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根据另一位戊戌变法的重臣、后来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张元济记载,当时康有为与光绪皇帝仅仅聊了一刻钟就出来了,而且康有为出来时一脸茫然。
后来大家分析,因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而且在京的时间也不长,最擅长的莫过于广东话,而光绪从小在深宫大院长大,讲一口宫廷的官方语言,两个人其实是存在沟通障碍的。加之康有为初次面圣,难免紧张,一口广东话很有可能让光绪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沟通尚成问题,更不要说相谈甚欢了。如此,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是有多尴尬。
康有为
最開始光绪皇帝只给了康有为一个六品官做,说不定也是有这个原因的。一些人认为,最后戊戌变法的失败,估计也和方言不同,造成鸡同鸭讲有一定关系。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统一各地方言,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今天,我们所说的普通话就是从此而来。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某些地方感叹自己的方言越来越不被重视,纷纷打起了保卫方言的旗号。这也许就是对古早以前各地方言文化的一种怀念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