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语文新闻阅读课例研究

时间:2024-06-03

一、 新闻阅读教学现状

我国的语文教学目前是以文选型的课文教学为主,而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章的过程。我执教中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里面的文章,基本上以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文学体裁为主。只有在必修一第四单元设置了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但这个单元的教学往往没有突出新闻文本这一文本体式的特性,甚至被当作普通散文来进行赏析与解读,师与生走入了教与学的误区。本文以一堂新闻阅读课为例重点讨论新闻阅读教学如何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即新闻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

二、新闻阅读教学课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本则新闻,关注新闻的报道角度,挖掘新闻的独特价值。

2.注重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1. 寻找本则新闻报道的角度,深入研读,捕捉并分析文章中的“对比反差”。

【教学难点】

1.挖掘本则新闻重大而永恒的新闻价值。

【教学方法】

1.导读点拨:通过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关注文章精彩关键的内容,并掌握可迁移的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

2.合作探究: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得到收获。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文章的情境。

师:新闻往往报道重大题材,20世纪的奥斯维辛就是集战争、灾难、死亡等重大题材于一身的新闻素材。同学们有谁了解奥斯维辛吗?

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文字、图片资料。

(二)整体感知——为深入研读做准备。

学生配乐默读文章(背景音乐:《辛德勒的名单》)。

师:这就是《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14年后所写的一则关于奥斯维辛的报道!这则新闻发表后曾经引起了当时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委员们的注意。

(三)探讨研读——关注本则新闻的报道视角,捕捉并分析文章中设置的“对比反差”。

师:在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界公认的最高奖项,自首次颁奖以来,它几乎囊括了美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的最优秀的新闻作品。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一直被誉为“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

学生合作探究:如果你是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委员,你会向评选主席推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则没有新闻的新闻吗?从文章出发说说你的理由。

(四)点拨提升——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

1.独特的新闻视角。

发生了新闻的主角是人,看新闻的人也是人,罗森塔尔没有把视点放在集中营的血腥与残暴上,他更看重事件背后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把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作为新闻的侧重点,感受到了“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都受到了暴力与杀戮的震撼,并且陷入了思考。

2.重大的新闻价值。

包括记者本人在内的参观者眼中恐怖与快乐、死亡与新生、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让他们终身难忘,陷入沉思,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为他们的情绪所感染,为他们的思考所带动:铭记历史,反对战争,停止杀戮,尊重生命,珍爱和平!从这个角度上看,这篇新闻具有永恒的新闻价值,这就是“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

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他们审视的是不测风云,浅滩暗礁,而不是一马平川,繁荣盛世,他们试图通过阻绝一个个罪恶来改良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这就是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除恶扬善的使命感。

(五)本课小结——审读新闻的角度与方法。

对同样一个新闻题材的报道,报道角度的不同能分出新闻的高下。

本文的新闻题材并不新颖,甚至陈旧,但独特报道角度为本则新闻彰显了重大的价值。报道内容上无法独家,角度的“独家”同样造就独家新闻。正如美国新闻记者罗伯特﹒怀特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场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能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优秀的记者应该采用那种能够充分、全面挖掘新闻价值的报道角度。而不是一味地猎奇,或者只为迎合某一类人的阅读取向而庸俗地写作。

另外,新闻人最贵有的,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他们不仅揭露丑恶,维护正义,而且试图阻绝一切罪恶来改造这个不完美世界。这也就是新闻记者没有任何的官衔,却被人们奉为无冕之王的原因。

三、课例研讨:借助文学研究和文体研究的成果,探索教学内容的最佳落点。

这里把新闻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分为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第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

首先,是一个新闻文本的阅读教学课例。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是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这个单元选入了中外新闻特写各一篇,通讯、报告文学各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两篇新闻特写中的一篇,是美国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经典之作。它描述了曾经的法西斯“杀人工厂”如今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的情形,似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出,然而在这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却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罗森塔尔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写出了“没有新闻”却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教师在备课时注意到对于文本的解读和把握应该严格地依据文本体式,所以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则文本当成一篇新闻作品去审视,也引导着我的学生去用读新闻的方法品析这篇课文,而不是把课文当成散文阅读而去揣摩它的词句。

再看学情,学生雖然每天都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新闻资讯,但是往往读得浅、读得散、读得不精准、甚至读得碎片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准确地接受和审读新闻,如何从新闻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感受到优秀新闻作品的力量。

另外,本课教学方法的设计可谓适切。这则新闻是新闻中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非常好的作品,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高阶思维活动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上课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使课堂转变成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审现场,同时也使学生发生角色转变,转变成一个个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审委员,讨论话题是:“如果你是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委员,你会向评委会推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则‘没有新闻的新闻吗?从文章出发说说你的理由”。在课堂上,学生在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与整合中,对这则新闻的评价形成了共识,那就是这则新闻确实具有独特的新闻视角与重大的新闻价值。这恰恰是这则新闻两个最宝贵的闪光之处,也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两大理由。

作者简介:

李桦(1983.1.12),女,汉,吉林长春人,硕士,东北师大附中净月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