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探究

时间:2024-06-03

刘家聪

[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个老问题,可以说是痼疾,阅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文基本能力。它既是语文学习中各项基础知识的集中体现,又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须采取灵活的方法,得从小学抓起。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方法;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文章解读可以说是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基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是语文学习中各项基础知识的集中体现,是学习写作的必备条件,又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拟结合多年从事小学语文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解析:

1、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入场券”。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和个体的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从学生喜欢的、熟悉的事物入手,随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教师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去探究: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点在于“情感”。在课堂上,学生的眼睛看着老师,教师的精神面貌甚至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心情。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文化视野,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深挖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学生度过每一个“40分钟”。

(2)尽量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这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达到这一目的:或直接演示,或设喻说明,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氛围。

(3)采用有意义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之中,研究表明,由于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只有20分钟,所以,语文课堂应该设法让学生参与、表现,以满足学生参与、表现的心理需求。

(4)设法把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当学生看到某项技能、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通常学习会更主动。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过程就成了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觉得知识是有用的,并不断感受到进步的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2、自主读书,提出疑问

孔子言:“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会质疑,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汇报自学的收获和存在的疑问,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一开始,学生们可能会觉得无从问起,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多示范,同时也应该教给学生们一些质疑的方法,如抓住题目质疑,首尾段落,课中空白等方面提出疑问。如《惊弓之鸟》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这则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环环相扣,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要求边读边想,不懂的地方划上问号。在熟读课文,认真思考之后,孩子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更赢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更赢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在一起打猎的人为什么没想到这个办法?”“更赢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的打猎经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充分把课文中的重、难点反映出来,对理解课文起到很大的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了,这正是阅读的精髓—实现对话中的主体回归,提问中的互解质疑。

3、注重交流,实现对话中的主体回归,提问中的互解质疑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提问题时就深浅不一,五花八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急于回答,而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需把问题进行梳理,分门别类,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解答。

3.1解决问题的途径

(1)从课文中找。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讓学生反复读课文,尽可能通过阅读,思考,从教材、课外读物或工具书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2)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对学生提出的难读懂、难理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样做,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发挥群体的智慧,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解答了疑难的问题。

(3)走入生活,在实践中来悟。有的质疑,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达到让学生自然、彻底、深刻领悟的目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缺一不可少的。如我在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父亲说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做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学生在体会时,有不少学生都体会成原文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但还不够,要真正体会父亲这句话,还要靠社会实践,有了一定的社会经历和磨难,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算是达到了目的。

3.2 教师对待学生见解的态度

3.2.1 评价激励,增强信心

随着学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文章的解读已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充分地肯定学生的各种独特见解。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再利用评价这一激励杠杆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问难,乐于解疑,见解独特。”从而引导学生在无拘无束,生动活泼的探索、研究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真行。

3.2.2 严格要求,塑造公正形象

在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尊重、赏识、激励逐步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有些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采取滞后评价的办法。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你真棒”“好聪明”等赞扬语进行笼统的评价,也不管学生的表现是好是差,教师总能把掌声送给学生,安静的课堂因为有了这些掌声而活跃异常。这种廉价表扬,偶尔使用也能发挥激励的功能,但经常使用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使学生的心灵更脆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对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捉弄同学等现象视而不见,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直接影响学生的良性发展。“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宽容善待学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放任。”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爱听好话”的心理需求,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体验;教师不仅要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成绩,也要指出其不足,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严格要求学生的过程中,树立教师的公正形象。

4、教师注重反馈,加大对学生阅读训练的力度

实践证明,有不少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或者是缺乏巩固的过程。导致的结果是虽花了时间,却达不到阅读的目的和效果。我的做法是:对每一篇课文都进行检测反馈,评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根据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做好补差达标工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课外阅读的搜集,把经典文章进行分门别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训练。最好是一周不超过三篇,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达到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5、注重积累、探求知識规律

华罗庚说过这样一句话:“天才在于勤奋、知识贵在积累”,这句话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性。对知识的积累,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如果缺少,就与猴子瓣玉米没有两样。积累语言文字的形式包括熟读、背诵、摘抄等。其中,“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最有效的方法。”邓小平同志说过:小时候背的东西往往可以记一辈子,而且背得多了,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甚至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背诵,凡教材规定的,一定教给方法,扎实训练,认真落实。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还挤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各取所需、自由积累,背诵自认为精妙的句子和段落。有的也可摘抄,从而扩大积累。每到一个阶段,指导学生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使积累在扩大的基础上深华,以便更牢固地储存在学生们的记忆仓库里。小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如果完全让学生去发现知识规律,难度上是相当大的。教师必须把知识的规律提炼出来给学生。把课程标准中的各项阅读目标进行积累总结,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规律和原理,找到了捷径,避免了从猿开始的进化论。

6、因势利导、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发展,即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堂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法表现如下:

6.1 满足学生读的要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从阅读对象来看,提倡读“纸本书、电子书、无字书”三大类。而山区小学因没有连上网,无法在网上插阅资料;所以,山区学生主要读两大类书。但纸本书也微乎其微,为了满足学生读纸本书的需求,在此我采取的“绝招”是:让每位学生都买一本书,集中起来由专人管理,再由专人借出,两周借一次,让资源达到共享。从阅读内容看,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的读物;从阅读的课堂来说,要开发课外和校外阅读的第二、第三课堂、自学课应超过教读课的4—5倍。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阅读的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必需靠课外阅读活动才能实现,阅读的校内外沟通必须靠家庭教育,社区阅读教育才能实现。”

6.2 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

人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人的习惯、心智、才能不断增长和完善的过程。这种成长是在“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中发生的,是自然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完整统一,是经验与生活的融合贯通,所以,回归生活是现代课程的普遍趋向。《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综合性学习时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以看出,就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较而言,它涵盖的内容、方式更广泛,更能注重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兴趣和学习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独立的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更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3 满足学生时间需求,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合理利用时间。什么时候读什么书,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在阅读中要坚持以精读训练为主,以略读、快读训练为辅,树立快读、略读、精读‘三结合的新观念。”再说要做到小学生课外阅读在150万字以上,单凭精读是不行的,还得辅之以略读和快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快读、略读、精读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一般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7、让阅读与运用相结合

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包括复述、遣词造句、仿写片断等。过去有不少教师认为“读写结合”仅仅是阅读教学的附属,可有可无。因此,在教学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其实,“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这个层次上,而要根据每篇课文的语言特点,精心设计语言运用的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训练。

8、结语

要让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内核的部分,明确阅读教学的本质,并努力做到:“确保一目标”“提倡两转变”“四个要结合”“五个基本点”。“确保一目标”即运用,它是阅读教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这一主题不可偏离;“提倡两转变”即让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具体而言,就是打开课内外的界限,树立大语文观点,让学生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另外,教师应转变观念,杜绝“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四个结合”即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结合,理解、积累、运用三方面要结合,循序渐进与强化训练要结合,初读、略读、精读要结合;“五个基本点”就是兴趣、多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五个方面,是阅读教学的支柱,不能顾此失彼而应相互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谢诚.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J]. 新课程(上) 2015年09期.

[2]杨冬艳.论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J]. 科学中国人 2015年32期.

[3]毕文.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小学) 2015年09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