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指导阅读,但是每次考试阅读失分最多。仔细分析各种语文试卷,真正完全考属于语文课本上的阅读是越来越少,阅读全来自于课外。除了背诵默写是课本上的,其余积累与运用几乎全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平时的实践;作文更是学生生活、情感的文字再现。
关键词: 阅读; 生活体验;阅读方法; 阅读交流场; 授之以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从平时的教学中,就学生而言,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语文课本,而是与语文有关的各种活动,各种实践。试想:一本语文书只有那么几十篇文章,花上个半天时间就能阅读完,可我们却要上一个学期,一篇文章要分析完,有时得花上两三节课,这样肢解过的文章还有什么味道?你要学生怎么听得进去!老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多少?这种教学的结果,学生的归纳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差,丢分最严重!
怎樣才能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怎样才能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出这种尴尬状态?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思的。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课程标准也把方向指得够明确了,可我们的教学取得了多少成效?我们的步子迈得是否太慢了!我想说:教师们,大胆地扩大我们的阅读教学,进入社会,进入生活吧!让我们的学生从生活体验中爱上我们自己的语言!让学生从广阔的文学天地中去熏陶自己!
首先,大胆取舍教材,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这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所以,在教学中,大胆取舍教材,不必讲得太多,分析太多。每篇优秀的作品值得去分析的东西太多,新教材的教法一定要突破过去那种面面俱到、细而琐碎的方法,做到目的单一,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只有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自主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让课堂变成阅读交流场所。
大部分老师都知道丰富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常见的做法是在课前几分钟让一个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一个成语故事、一条新闻、一篇佳作,或者是教师直接向学生推荐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这样做,确实有成效,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远远不够。只有把课堂变成“阅览室”“图书馆”,由重课本变为重读本,让学生之间的阅读、研讨与交流代替老师的讲授,才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每人订一样报纸,这样全班就有几十样报纸,让学生每人只买一本书,加起来就有几十本书,我们的阅读材料就非常丰富了。我们在阅读中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人格,将学生塑造成更加完美的人。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也就真正达到了。
第三、增加多媒体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
语文阅读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课本后面的语文实践活动,一个单元一次,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把家庭、社会作为课堂教室。要引导学生走进新华书店、参与社会活动,使学生达到关注社会、贴近时代、感悟语文的目的。
指导学生进行要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单调模式,突破纸本书的局限,学会从电子读物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本领,要由单一的纸本阅读改换为纸本阅读、网上阅读同时并举的多媒体阅读,以此扩大课堂阅读容量,增加知识密度。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文章比较深奥,鲁迅的有关情况及相关背景资料占课文学习的相当比重,相对而言,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又遥远。所以,我将学生分为两个组,分别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和内容分析,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都相当强烈,学生偶尔成为课堂的掌控者,很新鲜,而且效果出奇的好。
第四、授之以渔,交给方法,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应使学生从阅读中吸取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进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课堂知识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才是一笔终身财富。经验证明,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才,并不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忽略了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包括:
1、阅读课文原文和勾画圈点的方法;
2、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利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等查阅的方法;
4、摘录优美词句、写日记的方法;
6、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总之,教师应注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进一步实践与积累,让阅读教学进入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苏霍姆林斯基
作者简介:梁文碧,女,四川简阳人,本科,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