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杨彦春
G420
创新、合作、探究已经成为考察新时期学生综合素质的三大关键因素,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创新能力倍受人们关注,对于身处教育工作前沿的每位教师来说,这是新课题,需要我们去考究、去反思。面对教育新形势、新常态,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根本的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正悄无声息地向“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转变,新时期需要我们研究的是如何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方法。较以往更加突出重视学生的主體地位,由过去的“必须学”向“我想学”、“我要学”转变。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作为一线教育工作上者,我具体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培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完成预期教育效果?本文就粗略谈谈个人看法。
孔子说:“好之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如果没兴趣,就没有动机,也就没有好的效果,应该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这也是每位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策略。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往往是兴趣的先导。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进入少年期后,他会对自然界的变化莫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知识的浩瀚,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到极大的惊奇、赞叹和有趣,好奇心也就油然而生了。二是对学生好奇心进行引导。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说,少年期求知欲最旺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勤提问。
二、开展课外活动
理论来源于时间,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访问、游览、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培养学生兴趣曾强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知、理解、提升的过程。这即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如在讲《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去参观,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从感官上拉进他们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他们深深地被英烈们的事迹所触动,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这样,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方便之门,为最终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时期要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热爱教育事业是以热爱学生为前提的。学生可能因为喜欢上一位教师,而爱好上这位教师所教的那门课程。同样也会因为厌烦一位教师,而影响他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想法设法让每一位学生喜欢自己,如何才能做一个让学生喜欢、拥戴的老师呢? 一是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你不博闻强识,爱好广泛,你怎么满足那些嗷嗷待哺,日益向上的学生?二是教师必须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心情愉快、精神饱满的老师,让别人一瞧,就如同身受,自然而然地跟你产生共鸣。三是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激情,学生自然愿意想、愿意听。四是教师要以学生为重。关心、体谅学生也是我们身为人师的职责,既然干了这一行我们就要对得起这一行。五是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时时促进学习的愿望。而且无论如何也不要让这种内在力量消失,否则,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所长、获得成功。你的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四、激活学生探究愿望
传统教学中,老师主要是讲,学生被动接受,或者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失去了读、悟、思、探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我在教学时,从不对课文做大的讲解,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让学生自由阅读,找出自己喜欢的、不理解的、有疑问的。然后小组讨论解决,经过小组讨论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在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归纳中学到新知识。
总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教法艺术,做到“寓教寓乐”、“以学为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一份辛苦一份收获。只要我们舍得为学生着想,我想教学中没有什么是我们做不到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