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Mohamed El-Erian
沃顿商学院
环保有助于提高企业形象
期待已久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明确地”论证了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这一事实。同时,一些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包括沃尔玛、福特汽车、通用电气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已经采用的“绿色”策略有目共睹,在其营销及核心业务中贯彻环境保护主义。但是,“节约能源,限制污染”对于公司的赢利意味着什么?
我们认为,不论是为了做正确事情,还是为了提升企业公共形象,或是为了应对政府法规而采取的“绿色”举措,都会使企业从中获益。
在某种程度上,绿色策略是消费品市场上一家企业区别于其竞争对手的好方法,当你标榜你的环保策略时,这也意味着你的竞争对手并非如此。很多大公司已经稳步加大力度使环境意识融于他们的营销及业务策略中。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这些活动是切实的努力,而不仅仅是公关策略。
研究显示,在竞争的市场上,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对于消费者而言会是其主要的特点,但它务必是一个真诚的、深入内部的企业文化要素,而不仅仅是做秀,如果能够轻易效仿,那么也就不再是竞争优势了。
许多企业逐渐相信,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最终将提高他们的经营业绩。许多企业相信这是一个严肃的全球性问题,不能仅仅作为局外人旁观,而是必须发挥领导作用。壳牌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都是能源领域的典范,通用电气和3M公司也是很好的例子。有些企业推行绿色策略是因为它们担心会被环保组织攻击,这会影响他们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例如,沃尔玛最近致力于优秀环境实践,可能是制造社会商誉的一种尝试,尤其是在公司由于其劳工政策遭受严厉谴责的时候,这对中高层购物者而言尤其重要。
不是只有沃尔玛才希望通过绿色营销来获取利润。现在,华尔街也开始以环境的角度关注企业。美国花旗集团旗下的研究机构花旗投资研究已经发表了一份120页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了21个行业中的74家企业由于围绕气候变化制定策略而受益匪浅。同时,雷曼兄弟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气候变化对商业的作用”的报告,将全球变暖称作“构造性力量”,类似于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这两大将使经济产生变化的推动力。
另外,面对苛刻的法规,许多企业开始着手解决环境问题。企业可能会对法规做出回应,或者预见性地对未来环境政策提出建议。而其中大部分又来自稳健的商业意识。企业通过致力于改善环境认识到,企业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运营。所有的污染都是浪费,而浪费是有成本的。
加州大学
中国应该买进日元吗?
前几日,我看到弗雷德·伯格斯滕建议中国,在对外汇储备进行多样化调整时,不应考虑欧元,而应买进日元,理由是,不论从中国还是从全球系统的角度来看,中国将外汇储备转换成以欧洲货币为主都将是一个错误。相对于美元,欧元和其他欧洲货币的汇率可能仍略有低估,但它们兑美元所需的大部分涨幅都已经在过去五年间实现。因此,中国外汇储备从美元转换成欧元将只能得到很少的系统性好处,不会给中国带来多大的资本收益。相比之下,如果中国将数千亿美元储备转换成日元,那将既能促进全球系统性利益,也能增加中国的国家利益。
但在我看来,这项建议显示出对中国和日本当前货币政策的根本性误解。
通过将大量美元重新投入美国债券市场,中国维持着固定的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机制,从而直接操纵着人民币汇率。中国更主要的目标是将尽可能多的出口商品销往美国,从而在中国创造就业机会。中国的失业率仍处在非常高的水平。作为一项防御措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和韩国,必须同样操纵自己的汇率,以免失去对中国的竞争力或者让中国抢走自己的市场份额。然而,尽管实行的是浮动汇率体制,日本却通过人为地将短期利率保持在低水平,暗中支持有助于压低日元汇率的所谓“套利交易”,间接实现了对汇率的操纵。
中国通过购买日元来推升日元汇率的任何尝试,都将被日本人视为一种具有高度挑衅性的重商主义行为,因为这会增强中国从日本手中夺走美国市场份额的能力。更有可能的情形是,中国将越来越多地利用外汇储备来购买美国公司的股票,并最终收购美国公司。控股美国公司以后,在美国公司投资于中国或向中国外包的决策问题上,中国就能取得更多的控制权。这种战略也会加快美国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伯格斯滕博士有一点确实是对的:他坚持认为,中国应让人民币汇率“升至一个不再需要干预的水平”。如果中国不做出这样的政策调整,美日两国前方的道路都将是坎坷的。
哈佛商学院
“杠杆”的双刃剑效应
在过去两年中,随着更多的投资者通过借债来试图增加其投资收益,市场已形成了庞大的流动性“工厂”。在此过程中,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衍生品的广泛使用以及较低的借贷成本,都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总体市场杠杆作用有所增加,其对市场的影响已经远远抵消了美联储(Fed) 2004年至2006年连续17次加息的攻势。
有一种方法可以说明这种力量正在起作用,那就是跟踪1美元的行程,因为在投资者撤出传统公开上市股票的投资,转向私人股本时,他们会重新分配美元的去向。为了使解释更为生动,让我们关注一下在货币政策不变的条件下,杠杆收购基金(LBO fund)进行的“公转私”交易。
美元的行程开始于将价值1美元的公开上市股票进行的现金清算,这些现金随后被配置到杠杆收购基金;接下来,这笔资金进入公开市场,寻找“私有化”的公司;然后,借助债市,这笔资金提高了1美元的购买力(通常是3倍至4倍)。在交易结束时,增加了的金额最终以现金形式留在了目标公司出售方手里。
在市场内在乘数效应的驱动下,该过程导致市场杠杆水平进一步提高。这种“内源性”过程使整体经济的资产负债规模扩大,并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由于投资者预期具有适应性的特点,因此增强了资产价格上涨的动力。观察到杠杆收购对目标公司股价的利好影响后,投资者开始对投资策略进行调整。他们不再被动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寻找最终可能出现在杠杆收购基金目标名单上的公司和行业,并对其重新估价。于是,对股价产生积极催化作用的因素普遍化了。
只有较高的政策利率破坏了经济增长,缩减了投资者转向“可选”投资渠道的资金流,扩大了债市的风险息差,加息才会中断上述过程。否则,连续加息与市场内在流动性的增加就是步伐一致(而非相逆的),美国2004年至2006年情况就是这样。
内在流动性从有利因素变为制约因素的时候终将到来。随着私人股本试图借助公开市场“退出”所持有公司的情形达到临界点,上述转变将在数年内自然而然地发生。
经济基本面状况的恶化,以及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持续升温,可能会加速这一时机的到来。正如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领域崩溃所表明的那样,随之而来的信贷收缩可能会相当严重。
鉴于上述因素,美国政策利率连续上调并未产生传统模型所预测的那种影响,这并不令人奇怪。此外也可以理解的是,尽管通胀指标表明通胀有抬头的趋势,但决策者一直对大幅上调利率非常谨慎,唯恐引发内在流动性的急剧逆转。展望未来,我们似乎可以合理的预期,在决策者实行持续的宽松货币政策之前,预计他们将需要获得表明经济活动明显放缓的明确证据。
投资者该怎么办呢?迄今为止,内在流动性的增加,使投资者因承受风险而获得的回报,超过了基本面所能保证的水平。我们有必要谨慎地记住,在市场向下时,杠杆对投资者的放大作用,可能会和市场向上时同样明显。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处于最有利地位的投资者,将是那些通过适当的资产多样化和购买保险来减少风险的投资者。
作者Mohamed El-Erian为哈佛商学院教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