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道歉之意,贵在真诚

时间:2024-06-03

许姣

【摘要】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谁也避免不了在与人交往时会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做错事道歉是一种体现人的素质、增进人际交流必不可少的行为标准之一。可道歉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不简单,但孩子可以学会,而且值得去学。本文以中班具体的案例切入,指出孩子在道歉时出现的一些“变味”现象,并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一些纠正孩子出现“变味”现象的有效对策,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共同帮助孩子学会真诚地道歉。

【关键词】引导 中班幼儿 正确使用

【中图分类号】G610

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一个班有几十名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游戏,难免会磕磕碰碰。特别是中班,孩子各方面能力增强了,但他们的道德认知、行为自我控制等处在初步形成阶段,这样与同伴之间的磕磕碰碰就更多了。因此,在这个时期让他们学会道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镜头回放——对幼儿出现变味的“对不起”现象描述

镜头一:对不起,有关系

区域活动中,男孩子最喜欢拿插塑玩具拼刀、枪之类打打杀杀的“武器”。正当他们搭得起劲时,旁边的缘缘哭了起来,问其哭的原因,她说:“腾腾搭得太长,打到我眼睛了。”而腾腾看也不看地说了声“对不起”就管自己继续玩。这边的事情还未解决,又听到琳琳来告状:“老师,星星他撞我。”星星马上若无其事地接道:“对不起,我已经说过啦,还要我说呀!”一旁的琳琳还是一副受委屈样,嘴里嘀咕着:“哼,有关系,我又没原谅你。”

镜头二:对不起,没关系

晨间活动中,丁伟伦在跑的时候踩到了小炀炀的脚,小炀炀顿时号啕大哭:“老师,他踩我的脚,不和我说对不起!”这时,正和我交流的丁伟伦奶奶听到了:“快和小朋友说对不起”,在奶奶的要求下,丁伟伦向小炀炀道歉。顿时,小炀炀停止哭泣,奶奶又看着小炀炀“那你应该怎么说呀?”小炀炀开心地回了他一句:“没关系。”一旁的丁伟伦却噘起了嘴。

二、影响因素——影响幼儿产生变味“对不起” 的因素

(一)“对不起”含义的扭曲

孩子在交往中,教师和家长总有意无意地对他进行着文明礼貌的教育。“对不起”作为一种礼貌术语,既是成人对幼儿品质教育的一种外显语言,也是一种在做错事时向对方认错的语言形式。每当孩子伤害到小朋友的时候,总以一句“对不起!”来解决一切,事实上孩子对于这一词仅机械地接受,他们在无意当中已经扭曲了“对不起”这三个字的含义。

(二)明辨是非能力的缺乏

分析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但由于他们道德认知水平有限,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而导致他们明辨是非的不准确,常常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感觉不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已经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三)成人的引导不当

幼儿犯错误,尤其是打或骂了人时,成人常常会对他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呢”……然后让他道歉,也不管孩子是否真正觉得自己错了,是否真正想改正……当幼儿说了“对不起”后,成人往往又会引导被欺负的幼儿说“没关系”。就在上面镜头二“对不起,没关系”这一案例可以充分体现。

三、教育策略——正确分析和评判幼儿变味的“对不起”现象,选择相应的教育策略

策略一:隔离“肇事者”,学会与人相处。

当幼儿蛮不讲理,“屡教不改”时,对其采取“冷处理”,自己承担错误造成的后果。我们知道孩子的天性是要和同伴一起游戏,在受到“冷处理”后,他们自然就尝到“冷冻”的苦果,明白“打同伴”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并能感受到事后没有同伴的孤独,这时再和孩子讲道理。为了满足自己活动的需要,孩子会进一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以后的游戏中,会认真对待同伴间的歉意。就如镜头一中提到的像星星这样的孩子,我们就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案例:

见到星星这般无心道歉行为时,我直接暂停他的活动,让他想想为什么会被暂停活动。几分钟过去了,看着同伴活动的身影,星星显然有点按捺不住了,他主动过来说:“老师,我错了,我刚才不应该撞小朋友。”而我简单地应了一句:“嗯,我知道了。”星星察觉到自己认完错后老师没有再让他玩的意思,终于又开口了:“老师,我不会撞小朋友了,你可以让我去玩吗?”我点头道:“只要不撞小朋友,就可以去玩呀。”星星又一次地去玩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再也没听到小朋友的告状。

策略二: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矛盾。

出现类似镜头二的案例中,我总帮助弱势幼儿解决矛盾。这一方面则增强了弱势幼儿的依赖心理,增加负面告状行为的养成;另一方面对强势孩子也不公平,强势的孩子在教师面前可能会暂时承认错误,当教师不在时,有可能会继续以强欺弱,遇到矛盾也只说一句“对不起”就草草了事。因此,教师可以不参與冲突的解决,将解决问题抛回给幼儿。引导弱小的幼儿学会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

案例:

在上述镜头二中,丁伟伦在奶奶的要求下,向小炀炀道歉,原以为事情已经完好解决了,可在下面的活动中,仍然听到小炀炀来告状:“老师,丁伟伦又撞我,还说以后不和我玩了。”看来,丁伟伦因为他的告状,已经在排斥他了。而我也觉察到,小炀炀在与同伴活动时只要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向老师求助,已经有了依赖的心理。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不再继续维护他,故作不解地问道:“他以后不和你玩,你一定很失望哦,那你知道他为什么不和你玩吗?”说完我便走开了。不多久他俩又玩在一起。

策略三:教师和家长的模范作用

教师和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所以这两者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比如我们踩到小朋友,可以蹲下抱抱他,用自己关爱的动作和语言去安慰受伤害的小朋友,并和他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让幼儿了解我们的行为给他带来的愧疚和不愉快,使他们理解“对不起”的真正意义。这样的真心诚意而不是夸张的表情或是不耐烦的语气对孩子说“对不起”,相信“对不起”也不会变了味。

此外,我们在处理孩子解决纠纷时,也可采用这样的方式(运用具体的案例说明):

(一)对于犯错误的一方

在教育有错误的幼儿时,我们首先应该让他知道要向对方道歉,在这过程中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让双方陈述事件经过,共同判断其行为是有意或是无心的;

案例:

在第一次组织孩子玩平衡板时,其中一环节是让孩子自由探索各种玩法,活动没多久,缘缘哭着来告状:“老师,豪豪用平衡板打我脸。”听到缘缘的告状,豪豪跑过来,“豪豪,缘缘说你用平衡板打她的脸?” “我没有打她,我在背东西。”边解释边把平衡板放到背上示范着跑。我转向缘缘:“豪豪是不是故意打到你的?”。

(2)有错误的一方向他人道歉时,必须态度诚恳,说一句“你能原谅我吗?”

案例:

缘缘和豪豪都表示这一行为不是故意的,豪豪也认识到自己的平衡板在四处跑动的过程中撞到了缘缘,他马上向缘缘道歉:“对不起。”而缘缘还在一边掉眼泪,于是我又问豪豪:“我知道你以前和缘缘是好朋友,但你今天打到她了,她能原谅你吗?”听完豪豪急着问:“缘缘,对不起,你能原谅我吗?我还想和你一起玩。”看到豪豪道歉,缘缘点点头。

(3)给对方承诺“我不再这样做了”;

案例:

看到缘缘原谅自己了,豪豪重拾了开心,为了让豪豪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伤害到别人,引导他认识到四处跑动这一行为在活动中应该停止,我继续问:“豪豪,你用平衡板想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玩法,我们应该表扬你,但缘缘还想知道你会不会背着平衡板再跑?”他回答:“缘缘,我不跑了,我就走着背好了。”

(4)双方小朋友握手言和,相互拥抱。

案例:

事情已经接近了尾声,小家伙们也已重归于好,为了进一步增强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提出:“你们解决得真不错,接下来是不是可以握握手,再成为好朋友呢?”听完,两人开心地牵手。

(二)对于不愿原谅别人的一方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个性,有些幼儿在与人相处时会伴有斤斤计较的现象,不肯原谅别人的过错。对于这类幼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及时给予抚慰;

(2)帮助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疏导转移幼儿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

(3)告诉幼儿对伙伴要以诚相待,宽容同伴的缺点与失误行为,对其错误要帮助改正;

(4)让幼儿知道斤斤计较,小朋友们就不喜欢与自己做朋友,不会原谅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进而让孩子懂得原谅。

《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性态度和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所以我们要充分关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各种現象与问题,并抓住有意义的生活现象、生活行为,提练为丰富生动、形象有趣的教育活动。而我们不能质疑的一点:虽然孩子的行为会经常出现反复性,他们对自己的承诺也不一定能完全坚守,但教育孩子对自己做错的事承担起责任,懂得和学会真诚地向他人道歉,是幼儿行为品德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也是他们成长路上获得友情及帮助的良好前提。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B].基教[2001]20号,20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