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李晓成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我多年的校园心理咨询经验、以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出发点,从家庭因素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家庭因素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很深,从而要想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必须重视学生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有爱的氛围,满足大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家庭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2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每一个家庭里,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也是孩子进行基本社会化的地方。因此,孩子的性格、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模式和家庭氛围息息相关。
一、家庭经济水平因素
首先主要关注家庭经济水平贫困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对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而言,考上大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因此,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前就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过大的压力还来源于:他们很难融入大学生活环境,难以接受大学的教育方式,同时还很难负担在城市的生活费用。另外,大部分贫困生都有成为“精英”的自我期待,他们有改变家庭贫困的责任心,把这一切都加注在自己身上。在这一系列压力面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要保持平稳、健康的心态就变得异常困难。在大学校园里,经济弱势往往易造成学业弱势。据宁夏大学近日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结果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幸福感,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1]。这些数据足以显示了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其次,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生也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由于他们生活在家庭条件优越的环境中,只要父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都尽量满足,以至于他们不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不明白在人际交往中应当谦恭有礼,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在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产生一些问题,如我行我素,不遵守学校纪律,人际关系紧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二、家庭模式因素
首先,单亲家庭模式。由于现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发生的一些改变,离婚率的上升,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是在单亲家庭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他们由于缺乏父亲或者母亲的照顾与关爱,往往对离开他们的那一方产生怨恨,不能理解他们。因此,他们觉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随性而为;或者,他们感到深深的自卑,抬不起头,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沉默寡言,不合群,独来独往,虚荣心强,不愿再付出任何感情。由于父母的关系紧张,使生活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產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问题。
其次,流动人口家庭模式。一种情况是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从农村迁居到城市,父母在城里打工,把孩子安排在学校读书,这样的家庭在市里没有自己的房子,一般住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另外一种情况是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守在家,往往很长时间也不能回家看望,由于平时缺乏关爱,致使孩子对家长感情淡漠,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在流动人口家庭模式下生长的孩子,认为生来的不公平造就了自己处于社会的“低起点”,自己社会阶层不高和经济水平低下是制约他们发展的关键,在升入大学后往往会没有归属感,缺乏安全感,或产生自卑感,孤独感[2]。
再次,独生子女家庭模式。生活在这种家庭模式下的大学生,他们的父母及家人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百般呵护,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在家庭中多处于“中心”地位。因此,他们缺乏生活历练,自我中心,抗挫折能力差。遇到不如意的事就焦躁不安,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失望、冷漠等情绪。由于他们习惯了自己是“独生”的角色,遇事不知该如何求助于他人,也不知该如何向他人诉说,往往憋在心里,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3]。
三、家庭氛围因素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产生深远影响:父母对孩子采取放任、溺爱的教养方式,这样的大学生不受约束,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差;父母对孩子采取苛刻、严格的教养方式,这样的大学生缺乏自信心,自卑,羞怯,唯唯诺诺,敏感,也有可能出现强迫行为,固定仪式等行为问题[4]。
其次,父母受教育程度因素。孩子的心理卫生状况也与父母受教育程度有关。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相应的,对子女的要求也会提高,希望孩子可以比自己更优秀,他们往往给孩子安排多门业余课程或者安排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使孩子生活在高压环境下,这样的孩子在升入大学后,适应不了大学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接受不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他们可能由于开始的无所适从转变为后来的自卑、焦虑。相反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他们会不自觉地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鲤鱼跳龙门”的成为精英,改变命运。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往往自我期待很高,对自己要求严格,事事追求完美,一旦遇到挫折,他们会感到莫名的失败感,一蹶不振。
再次,父母关系因素。如果父母关系和谐,互相尊重,相亲相爱,那么孩子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会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可是如果父母关系紧张,互相不信任,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环境下的孩子往往极易冲动,不会协调人际关系,没有信任感,情绪不稳定,甚至有时用暴力解决问题[5]。
参考文献:
[1]李云捷,伍永亮,黄海霞.《大学生心理障碍探析》.社会科学论坛.2008.1:129-131.
[2]章文一.《对卑微的出身心存感激》.心理与健康.2007.7:8-9.
[3]陈伟,牟艳娟,阳胜权,许辉.《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45-347.
[4]李海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阴山学刊.2006.10:121-124.
[5]罗晓.《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症结及其对策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8.4:53-5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